蝉鸣声里的“致富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每当夏日蝉鸣如潮,山东人的DNA总会被唤醒,那是童年里举着竹竿粘蝉的雀跃,是掌心攥着知了猴的欢乐,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季节仪式。谁能想到,当年孩子们追逐的“小玩意儿”,如今成了餐桌上的硬菜、致富经里的主角,撑起了一条千万级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山东人的心头好。

  暗夜“淘金”:手电筒照亮千万级产业链

  山东人的夏天,总绕不开“摸知了猴”。夜幕降临时分,树林里便亮起一束束手电筒发出的光柱,大爷大妈扛着灯、提着桶,在树干上仔细搜寻展开一场“暗夜淘金”。社交媒体上,“捕蝉攻略”成了热门:强光手电是标配,雨后树林是“富矿”,杨树林里藏着最多“宝藏”;甚至有商家推出“捕蝉套装”,头灯、粘竿、收纳罐一应俱全,月销量轻松过万。

图片

  山东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孙钦国在章丘区相公庄街道,打造了170亩的金蝉养殖园,将这场“淘金”做成了大产业。园内每晚游客维持在两三百人,仅一晚就能捕捉金蝉近两万只,总重可达200斤;加上园内自然产出、发往全国各地的两万余只金蝉,每晚总产量超过四万只,足有400余斤,最终走向餐桌成为时令美味。

  养殖园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周边4个村集体经济和80多家农户发展,形成了从种苗繁育、生态养殖到统一收购、冷链储存的完整链条。

  园区创新推行“养蝉+”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举办金蝉文化节,打造了金蝉文化展厅、金蝉书法诗词展厅、金蝉烧烤体验区等,入夏以来已接待游客五千余人次。

  “金”味双绝:入馔药用妙处多

  金蝉能成为山东人的心头好,靠的是实打实的价值。

  餐桌上,它是刻在DNA里的鲜香。山东人对金蝉的吃法了如指掌:油炸后外酥里嫩,烧烤时香气四溢,甚至能做成酱菜、预制菜。更重要的是,它是“蛋白王”,其干基蛋白质含量远超一般肉类,还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成为健康饮食的新选择。

  药匣里,它是治病救人的良方。金蝉性寒味香,能散风宣肺、解热定惊,适合风热感冒、小儿惊风患者;而蝉蜕(羽化后的外壳)更是常用中药,能透疹止痒、疏散风热,是不少中成药的重要成分。

图片

  市场热度印证了它的价值。临沂蝉贩张老板说,高峰期每天经手超万只金蝉,主要发往饭店和烧烤摊。据估算,仅鲁西南地区,年交易金蝉就超亿只,按每只1.5元算,年交易额达1.5亿元。某生鲜平台上,冷冻金蝉标价280元/公斤,仍供不应求,足见其市场潜力。

  破土新生:特色养殖赋能乡村振兴

  在山东,各地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金蝉经”,让这小小的虫儿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济南辛丰村的合作社给出了答案。村党支部引进金蝉苗试验养殖,把村民组织起来统一采购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如今,全村靠金蝉每年营收430万元。村里最大的养殖户种了40亩柳树林,高峰时每晚能捡500只金蝉,一个月额外收入30多万元。

来济南,“夏”乡避暑

  菏泽定陶区的“芦笋+金蝉”模式更显智慧。芦笋根系鲜嫩,分布在地表30厘米内,正好满足金蝉生长所需养分,既能提高金蝉成活率,又不影响芦笋收成,一亩地两份收益,成为“立体农业”的典范。

  淄博高青县台孙村则把产业链完善更新。村合作社从最初捡野生金蝉,到自己孵化蝉卵,再建加工基地,形成了“种苗孵化—技术服务—收购销售”的完整链条。“以前树林闲着也是闲着,现在成了‘聚宝盆’。”村民们说道。

  “虫力”觉醒:小身躯托起绿色经济未来

  金蝉的火爆,只是山东“昆虫经济”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昆虫正演变为一场独特的绿色经济新图景。

  济南钢城区里辛镇东马泉村的蚂蚱养殖基地,10个大棚首茬就产出2000余斤东亚飞蝗,为村集体带来12万元收入;黄粉虫、龙虱、豆丹等也成了地方特色美食,形成稳定的小众市场。

  这些“经济昆虫”的价值,早已超越餐桌。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指出,昆虫养殖耗水少、占地小、碳排放低,是应对粮食危机的潜力方案。以蟋蟀为例,蛋白质含量达60%—70%,远超牛肉;黑水虻幼虫能把餐厨垃圾转化成蛋白饲料和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连蜣螂都走出国门,被澳大利亚引进用来改良土壤,成为“生态使者”。

图片

  从童年记忆里的蝉鸣,到乡村振兴的“虫动力”,山东人对金蝉的偏爱,藏着对土地的深情,更透着创新的智慧。当捕蝉的竹竿变成产业链,当田间害虫化身“黄金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种价值的重估,更是一场关于农业创新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中最接地气的“土特产”,往往蕴含着最前沿的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昆虫”产业,无疑是一个充满绿色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新突破口。乡村振兴的密码,同样藏在这些“经济昆虫”的翅膀下。

编辑:岳含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色养殖产业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