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梅花鹿、马鹿养殖业,发展空间在哪里?
在中国已经拥有最好的消费市场、庞大的消费人群、积极的消费意愿和买得起的消费行为的前提下,中国鹿产业应该怎样找准定位,挖掘空间,从而真正的打开产业千亿级发展的局面。是值得每一个从业人思考的问题。
笔者结合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董事长李秀林在两会的建言,给大家划一下重点。
李秀林董事长说,中国鹿业大多只停留在第一产业,不仅难有发展空间,更难以应对国际挑战。对此,建议大力推广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链内部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最大限度提升鹿产品附加值。
中国鹿业发展的第一个空间,应该是产业要从第一产业,迈向二、三产融合,并且二产要提高科技含量,加大研发投入。
李秀林董事长说,近些年,国内市场鹿茸需求量增加,但养殖户并没有从供不应求中谋得更多的红利,反而是市场不断加大国外鹿茸的需求,新西兰赤鹿茸由此大量流入国内市场。为此,他建议加大对国际赤鹿茸进入中国市场的管控力度。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
鹿茸及其粉末(05079020)2017年进口598吨,出口79吨;2018年进口541吨,出口101吨;2019年进口624吨,出口109吨;2020年进口613吨,出口88吨;2021年进口859吨,出口86吨。从海关统计数据可看出,进口量不断加大,出口量不断减少。进一步说明,国内对鹿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鹿茸消费市场。
(鹿)其他鲜、冷、冻肉及食用杂碎(02089090),2018年进口318吨;2019年进口1088吨;2020年进口1108吨;2021年进口1897吨。这些进口几乎都来自新西兰,疫情以来,新西兰鹿肉在欧美市场受到影响,从而加大了对中国的出口,也更进一步说明,中国市场对屠宰后得到的鹿产品(并不仅仅是鹿茸)的需求量非常大。2020年5月颁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正式把家养鹿当作家畜对待,可以与牛、羊等家畜一样进行管理。鹿产业的家畜化生产和发展,正式进入轨道。
中国鹿产业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应该是重点布局鹿的养殖和屠宰环节,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李秀林董事长说的加大对国际赤鹿茸进入中国市场的管控力度,一定程度上就是在WTO的贸易规则下,寻求合理、合法的产业维权行动。
李秀林董事长说,鹿茸在中国历来是名贵药材,因而一直未进入“药食同源”目录,这使得鹿茸不能进入广阔的食品领域,限制了鹿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鹿产业的“药食同源”,要在食药部门的批准下才能实现,目测需要一定的周期,企业要做好相关产品的研发准备,但也不能依赖和等待药食同源,从而放弃现有生产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及市场的布局和开拓。
李秀林董事长认为,鹿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乡村振兴的能力,在梅花鹿存栏800头的情况下,年购买周边农户劳动力约20万元,购入农户玉米等饲料近40万元。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梅花鹿养殖享受肉牛、肉猪等产业同等补贴及政策、逐步完善梅花鹿养殖保险及养殖保险政府补贴体系、出台梅花鹿等道地药材专项补贴政策。
2022年,国家也给出了政策利好。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首次将鹿业纳入规划,“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份重点推进梅花鹿养殖业发展,围绕“扩群、提质、增效”,拓展产业链,提升梅花鹿养殖水平。发挥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省份马鹿资源优势,优化马鹿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效益”。重点布局“扩群、提质、增效”,为鹿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鹿产业发展的第三个空间,应该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会,扩大规模,实现进口原料替代。
李秀林董事长的建议中,还提到了产茸量更高的杂交品种大有泛滥之势,这导致纯种梅花鹿种源受到威胁,造成了鹿茸品质的下滑,从而要站在种业振兴的高度,保护纯种梅花鹿、马鹿种源。补贴生产、养殖企业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统,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保障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鹿业发展还需要苦练“内功”。政府要加大力度完善产业链,开通绿色通道,助力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快精深加工产品的研究速度,从而多措并举,应对中国鹿业市场所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