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城乡统筹人才新通道——对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解读与思考
题记:当年,父辈考上了大学,从农村来到城市,成为了“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凤凰”飞走了,但“鸡窝”仍是“鸡窝”。如今,天上的“凤凰”已是越来越多,连天空也显得有些拥挤。所以,我们要飞回去,将“鸡窝”建设成美丽的“凤凰窝”,让青春的梦想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间飞翔。———重庆市巴南区姜家镇河面坝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何向东
继去年首批2021名“村官”深入农村之后,今年新选派的2700名大学生“村官”又于7月9日奔赴基层,用5年的时间选派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这是重庆市实施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目前,包括何向东在内的这支富于知识和活力的生力军,正在农村天地放飞理想,点燃希望。
为确保大学生下乡既有“源头活水”,又有“合理出口”,接续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人才“断桥”,重庆市创新“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党政领导干部”的干部培养链的“重庆模式”,受到多方肯定。
“打包”政策,让村官“下得去”
2008年以前,重庆市大学生“村官”招录工作是由各区县单独进行的,和选调生相比,“村官”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他们不能像选调生那样,在工作一定年限后,经过考核就能进入公务员队伍。
重庆市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西部志愿者、教师特设岗位、选调生等项目整合打包,实行统一招考、统一待遇、统一选派,切实把好“村官”入口关。
同时,重庆市财政安排了5亿元专项资金,对到村工作大学生,执行新录用公务员工资和津贴补贴政策,全部纳入市和区县财政保障体系。并为之办理了意外伤害医疗、基本住院医疗等7项保险;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后勤保障区县、乡镇和村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实行安全责任追究。
“政策制定非常人性化,甚至规定可以为选派到市级贫困村工作的大学生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利息。”一名考生为此十分感动。
思考: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净输出地,人才“下不来、待不住”是农村基层最大的心病。鼓励大学毕业生当“村官”,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有力举措。
“重庆模式”形成以后,今年增加大学生“村官”的招考名额至2700个,吸引了全国近3万大学生报考。大量报考人数的背后,固然有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等因素,但同样反映出“重庆模式”注重运用人性化的政策杠杆作导向,吸引人才主动流向农村,开辟统筹城乡人才的新通道的创新已成效初显。
搭建平台,让村官“干得好”
重庆市设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实行区县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负责人结对培养制度,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选派协议有效期内,每年至少安排一次时间不少于7天的岗位培训。
另外,重庆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力度。
为了让下到基层的“村官”干得好,几大平台的建立成为“重庆模式”的亮点。
搭建学习培训平台。目前,全市共设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63个。如重庆市渝北区组织大学生“村官”到西南大学“充电”,业余进修农技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
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适时召开大学生“村官”
工作座谈会,听取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听取他们对县、乡、村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如今年五四青年节,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与全市39个区县的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勉励大家面向农村、农民,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肯干、实干、会干,在“村官”岗位上锻炼成才,为重庆发展做出贡献。
搭建传帮带服务平台。到岗的大学生“村官”都有明确的帮带联系人,每人至少有1名领导联系、2名直接帮带责任人。
搭建工作实践平台。各乡镇党委、政府、大学生所在村对大学生“村官”明确布置工作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一线得到锻炼,在解决实际矛盾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目前,重庆市已有18个区县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5个区县开辟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龙眼之乡丰都县兴义镇的村官崔杰,运用自己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帮助当地村民打造“心意缘”龙眼品牌,两个月销售3000盒龙眼,实现产值68万元,使村民人均增收1253元。
思考:为了让村官“干得好”,重庆市通过搭建各种平台,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村官”参政议政,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使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工作。
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村创业,则是保障“村官”干得好的另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创业资金的扶持,加上当地专业大户的带领,让“村官”学习技术和经验,这样既减少了资金的投入,还降低了创业的风险,同时发展了农村的产业,实现“村官”和村民双赢。
畅通“出口”,让村官“有前途”
重庆市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规定:参与公务员考试选派大学生“村官”,服务满2年经严格考核考察合格的,正式录用为公务员。对录用为公务员但仍愿留村工作的,给予相应职级待遇。积极推荐大学生“村官”担任(选任)村“两委”负责人,把优秀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党政后备干部人才库。今后市、区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重点面向大学生“村官”,比例不低于80%;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三年内报考市内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
为解决10000个公务员编制问题,从去年起,重庆市就开始严格控编,以保证有足够名额,消化万名“村官”的公务员编制。
为避免部分大学生只将“村官”当作跳板,不扎实干基层工作的现象出现,“重庆模式”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目前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必须在基层踏实干好工作。每年与村干部一样,得参加‘双述双评’考核,即由‘村官’向村民和乡镇党工委作述职报告,同时后者为‘村官’进行评分,‘双述双评’中不合格票数超过30%的,当年考核记为不合格。如果有一年考核不称职,将延期一年进入公务员录用考察环节。两年考核不称职将解除协议。”重庆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员说。
思考:“重庆模式”的“出口机制”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着力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营造更良好、更宽松的社会环境,确保他们的“出路”畅通,让他们能下得去、干得好、有前途。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用人单位从基层一线培养人才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大有可为。大学生“村官”因面临二次就业而不稳定的问题,在重庆得到了有效解决。
输入: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