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养业:警惕再入“炒种”怪圈
特养业:警惕再入“炒种”怪圈
中国特种养殖信息网 靳国庆
近几年来,随着猪、牛、家禽以及毛皮动物养殖热潮的波动,以野猪、肉鸽、昆虫、珍禽等为代表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养殖行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过,在火爆背后,特养业发展也有种种隐忧。
毛皮动物:昨日风光难在依旧
由于裘皮市场的持续低迷,毛皮动物存栏锐减,2006年后新上的一些养殖户已经放弃。据笔者保守估计,现在全国存栏应该下降一半左右,而河北的存栏大概能保持在2000万只左右。现在的问题是在裘皮制品出口不畅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转向内销,而对内销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经销队伍的不完善,导致销售不佳,因而影响了对皮张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养殖户不要放松对毛皮动物的养殖管理,多在皮张质量上做文章。
獭兔养殖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有点区别的是獭兔的行业组织较多,对一般养殖户获取信息和技术以及产品销售有很大的作用。
肉鸽:增产扩群渐成主流
肉鸽的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和大中城市,在养殖分布上呈现出南方大规模、大群体的形态,养殖场种鸽存栏多在万对以上;而在北方特别是河北,则是小规模、大群体,万对以上的鸽场不多,大多数散户的养殖技术较差,种鸽质量一般,销售多是依靠商贩上门,经济效益较低,这种局面急需改变。
据中国特种养殖信息网的信息,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50个大城市的乳鸽市场上,优质全净膛每只(400克以上)的批发价格已由上年的8元上涨至13元,市场零售价由14元上涨至18元;活重600克以上的肉鸽批发价由每只10元上涨至14元,市场零售价由每只16元涨至20元;小规格活肉鸽、冻肉鸽批发价由每只4元上涨至6元/只,市场零售价由每只8元上涨至10元。肉鸽养殖区域分布也比较广,华南、华东、中原和华北都有相当规模的养殖。在“非典”后肉鸽养殖发展迅速,近几年河北省肉鸽养殖每年都以不低于20%的速度递增。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现在不光是鸽场在扩大规模,很多养殖户也在扩群,希望大家能够未雨绸缪,考虑以后的市场压力。
珍禽:多品并进百花齐放
鸵鸟的主要利润点在肉、皮和蛋上。目前鸵鸟肉的价格偏低,甚至接近于牛肉的价格,相比较鸵鸟肉的质量、营养价值均要高过牛肉,而大众对鸵鸟肉的食用价值认识还比较浅。石家庄神农庄园推出“鸵鸟宴”,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鸵鸟作为一个生产已经成熟,但市场销售仍不成熟的特养产业。建议广大农民在养殖鸵鸟时,千万不可一哄而上,而应该与诚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联合起来,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之路。这才能有效的降低销售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自己在饲养方面成本低的优势。
孔雀养殖这几年发展迅速,并且也出现了一些大的养殖场家,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鹧鸪的销售市场比较稳定,河北的保定、沧州地区养殖和销售形势不错。其他诸如山鸡、贵妃鸡等现在市场表现也不错。总体来说,这两年珍禽发展比较稳定,市场面也在不断扩大。
野猪:狂热之中仍需审慎
可以说,现在的野猪行业和当年养鹿有点想想,人们养殖不是为了卖肉,二是为了卖种,于是就呈现出市场繁荣的局面,而在野猪肉制品的开发、销售上明显滞后。殊不知,这里有很大的隐忧。笔者建议,认真理解“特”字。野猪肉,不像猪肉、鸡肉等大宗畜产品,而高昂的价格也是其走上普通老百姓餐桌的制肘;其次,养野猪相关的技术配套不成熟,饲料、疾病防控技术基本上是在家猪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特种野猪卖点就是一个“特”字,大规模推广带来市场值下滑甚至丧失和养殖户冀望的暴利本来就是一对矛盾。
不论是纯种野猪和特种野猪在养殖的过程中南北的差异不大,销售时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北方的商品猪需要养到200斤左右宰杀以卖肉为主,销售到超市及餐馆酒店,还有就是农贸市场 ,其中以销售到超市及餐馆酒店的价格较好。 南方的商品野猪以卖80-100斤的活猪效益最好,一年中可分淡旺季 ,淡季一般是每年的8-12月份(活猪价格一般为40-50元/公斤),旺季一般是1-7月份(活猪价格一般为60-80元/公斤)。南方的主要市场是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昆虫:发展迅速理智为先
现在昆虫养殖逐渐成为新的热点,从事养殖的企业也比较多。在山东,以养殖基地、科研院校、专家学者为主,成立了专门的虫业协会,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引导养殖户理性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有些问题也需要注意,那就是市场销路。昆虫大多是药用、食用或者饲料用,因此同时最好和其他养殖项目结合起来。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虫业协会会长刘玉升博士已大规模产业开发的昆虫有蝗虫、黄粉虫、黑粉虫、大麦虫、工程蝇、蟋蟀、大蜡螟、土元等20多种。他的足迹遍布东营、烟台、威海、淄博、泰安等地,很受农民欢迎。他认为,解决销售问题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开展研发:纵向———深度开发提取油脂,黄粉虫油脂是良好的动物脂肪,可以食用,可以做工业用油,也可以生产生物柴油。采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含蛋白更高了。横向———引导农民养其它虫子,分流。目前研究的可规模生产的虫子有黑粉虫、大麦虫、洋虫、大蜡螟、蟋蟀、蝇蛆、胭脂虫、蝼蛄、蛴螬、蝗虫等。
有分析认为,由于昆虫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目前尚面临着许多问题。单就昆虫食用而言,就存在着三大瓶颈:第一,传统饮食观念的限制,95%%以上的消费者不习惯吃昆虫;第二,相关研究薄弱,饲养技术差,产业化程度低,最为棘手的还是“昆虫成体的大量人工培育问题”;第三,缺少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科研协调体系,多数开发者处于分散、自发、自由状态,缺乏全局和长远规划。
鹿业:低谷徘徊等待转机
鹿的养殖低迷局面已经持续了数年,养鹿户大量减少,原来仅石家庄地区就有70多家,现在已经超不过三五家了。主要原因是前些年市场不成熟,很多人盲目跟风,造成行业的盲目扩张。2000年至2002年,鹿业市场过度火热,很多人见鹿价这么高便纷纷投资养鹿,那时养鹿就是为了卖鹿,由此造成两种不良影响:一是母鹿需求旺盛,母鹿远多于公鹿,种群结构不合理。二是投资者在不具备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盲目投资,很多没有经验的散户也匆忙上马,他们养的鹿也是质量差,品种不良,鹿茸产量与质量日趋悬殊,造成了养鹿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境,养鹿业全面亏损。
但笔者以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做好“综合利用”的文章,绝大多数人养鹿是为了卖茸,其实发展肉用鹿不失为一条出路。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经济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特产学会鹿专业委员会主任魏海军指出,如今养殖户要静下心来,淘汰病鹿、老鹿、生产性能差的鹿,提高种群质量和鹿产品质量,缓解鹿只相对过剩的矛盾。其次,要提高鹿茸等产品的科技含量,向社会宣传鹿茸等产品的医疗、保健、养生价值,扩大鹿茸、鹿血、鹿肉的消费范围。另外,养鹿业发展到今天急需规范,特别在鹿产品生产标准上要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打击假冒伪劣鹿产品的生产,保证优质鹿产品的生产,从而进一步推动养鹿业健康发展。基于目前的形势,笔者不建议养殖户轻易入行。
特养业:烫手山芋谨防“炒种”
纵观现在的特养业,突出问题一是绝大多数品种并没有真正形成商品化生产,出售种源还是多数企业获利的主要方式,产品深度开发不够。到目前为止,社会上还没有出现大众普遍认可有口皆碑的的特养产品品牌,虽然一些企业也有自己的深加工产品,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市场推广程度和市场占有率却不高;二是养殖规模普遍很小,以家庭式养殖为主,形不成合力,面对市场缺口无能为力,这种现象在小型特养品种的养殖中更为突出;三是行业的特殊性强调过多,没能很好地取得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关起门来做生意的思想比较严重。同行交流少,并且各自为战、各自为大的想法经常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四是特养行业内部条约机制不够系统,品种品质有待提高和优化,行业信誉应该得到更大力度的提倡和践行。
笔者认为,“行业没有完全摆脱炒种倒种这样的一个初级阶段是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重要原因。”特种养殖行业是养殖生产中比较特殊的行业,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养殖品种的社会价值、市场吸收途径、生产技术和模式等方面。目前在一些传统畜牧养殖企业猛遭外资这只饿虎的打压下,除了破产和“投降”被并之外,选择新的投资发展领域不失为一条出路。特养业作为回报率高、业态与原业态相近等特点,会成为这些企业的首选,而目前的特养行业从业者显然不具备这些传统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管理成熟规范等优点;再者其他行业转行做特养的也是大有人在。前不久,内蒙一家从事房地产、煤炭开采的企业集团来到中国特种养殖信息网问计,准备斥巨资建生态养殖园,而特养竟是他的首选。另一方面,那就是众多的散户跟风跑,行情好时,猛干一把,行情不好时低价清仓,全然不管什么成本和利润。反正人家是“船小好调头”,大不了干别的,反正投资也不多,赔了只当是花钱买经验。指望这些散兵游勇承担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重任,我看很难。
自从2007年政府下达专门文件提倡和鼓励建设专业合作社以来,社会各行业的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运行。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可以从各环节为企业提供便利,形成从养殖—销售的一个联盟。它可以统一成员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以确保区域种群质量,并代理和成为买方和卖方业务桥梁,规避恶意竞争,规范行业秩序,同时有利于销售渠道的通畅,保障企业利益。合作社还有为企业申请货款等多项服务和职能。成功的先例已有很多,养殖场户可结合自身的状况成立或者加入合法的行业组织,以一己之力支持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