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行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势
一、国际兽药行业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正式的兽药产业尚未形成,动物治疗普遍使用人药,预防药和动物保健药领域的产业化几乎一片空白。美国政府于1968年颁布《兽药修正案》,标志着兽药法制化管理的正式开始,从而把兽药产业从人药产业中分离开来。
二十世纪60-80年代,随着专业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兴起和发展,畜群养殖密度逐渐提升。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全球贸易中各类动物频繁流动,引发了各类动物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较大范围流行。扑灭烈性传染病和地方流行病成为兽药产业化发展的促进因素,专业生产兽用化学药、抗生素和疫苗等生物制品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规模逐渐扩大。
二十世纪末,随着养殖业向集约化发展,畜禽疾病由烈性传染病向慢性传染病、中毒病、营养代谢病和遗传病转移。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兽医服务因此要考虑疾病对畜禽生产带来的损失和对畜禽生产性能下降造成的影响。兽医不仅要防病治病,还要参与养殖场的设计、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的管理,把卫生防疫和健康管理结合,此时的兽医阶段为群体兽医阶段,也称效益兽医阶段。兽药产业因养殖业的发展而迅速壮大,兽药生产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大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补充业务板块。兽药广泛用于养殖业,抗生素和化药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动物发病率,促生长药物、药物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方面作用突出,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国际兽药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兽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国际兽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形成了诸如美国硕腾(Zoetis)、礼来动保(Lilly)、默沙东动保(MSD)、梅里亚动保(Merial)等具有垄断地位的国际巨头。同时,由于欧美市场增长速度放缓,行业龙头纷纷实施全球化战略,触角伸向包括中国在内的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
二、兽药行业销售额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新兽药行业市场前景规划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动保行业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销售规模从2009年的192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58%。全球前五大动保巨头市场占有率约为51%,市场集中度高。我国行业销售规模也在不断扩张,2018年因受非洲猪瘟影响回落明显,预计随猪瘟的衰退市场将逐渐回暖,不改整体向上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国务院发布了《兽药管理暂行规定》,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以及省级兽药监察所贯彻执行。兽药生产企业逐渐开始规模化和标准化,各省市纷纷兴建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兽药厂。这一时期,兽药产品属于卖方市场,由政府统一负责兽药销售。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养殖业发展带动市场需求增加,全国作坊式的小兽药企业大量建设,国际动物保健品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从而推动了中国动物保健品市场的发展。截至2004年,中国兽药行业产值已超180亿元,生产企业三千余家,兽药品种规格约两千多种。由于尚未实行兽药GMP要求,导致国内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产品质量较低,主要通过产品价格、服务策略、促销活动等手段参与竞争,从而给我国动物保健品整体产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2006年以后,随着GMP认证、GSP认证的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的推广,行业壁垒逐渐提高,兽药市场逐步走向规范。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同时,受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以及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等因素影响,中国兽药行业逐渐呈现产业规模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品牌集中化的发展趋势。
三、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兽药行业与畜牧水产养殖行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根据养殖行业的特点,兽药行业也表现出相关联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四、相比人用药,兽药有几大优势
1)研发周期短,结果具有可预测性。兽药在实验阶段可以直接作用于靶向动物,临床实验用时大概2年左右,远少于人用药的6-7年共三期临床实验。并且因为直接作用于靶向动物,研发结果具有可预测性。
2)研发成本低。据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新兽药的研发成本仅为新型人用药的1/7~1/8。
3)生命周期长。兽药产品生命周期长,与人用药不同,兽药不存在“专利悬崖”。因为兽药单品规模小,给竞争对手带来的仿制成本高。并且定价本身由经济效益所决定,专利过期不会出现大幅降价情况,营收规模相对稳定。其次,某些兽药具有广谱性及共通性,可将现有产品(或改进型)应用到新的治疗对象上,再次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硕腾(Zoetis)为例,其产品生命周期平均在30年左右(如1993年推出的广谱抗寄生虫剂Dectomax,今天仍然是最畅销的产品);高者如土霉素产品,自1950年发现以来仍然是当今保护牲畜健康的有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