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鸽业现状与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大食物观政策的不断深化落实,鸽产品已成为“菜篮子”的重要保障,鸽产业也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成为不断满足市民多元化消费需求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在华东消费市场强劲拉动下,南京市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提升,在设施设备、技术创新、产品加工等方面发展迅速;同时,种蛋人工孵化技术、保姆鸽选择与利用技术、双母鸽配对产蛋技术等养殖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克服了鸽作为晚成鸟不利于规模化生产的种种限制,推动形成涵盖种源、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格局,一改传统鸽养殖“小规模、大群体”的分散特征。为促进鸽业持续提质增效,课题组深入调研南京市鸽业基本现状,解析问题短板,思考南京市鸽产业提质增效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发展特点
1、生产发展现状
近年南京市鸽场产能不断攀升,目前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鸽企3家,规模鸽场和养殖大户30余家,并在六合区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华东地区鸽产品的主要供应商,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在企业发展方面,由政府引导,鼓励村企共建,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技术服务团队”的联农带农模式,解决了企业发展、村集体增收和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培养了一批懂生产、懂销售、懂管理的创业青年,壮大了乡村特色产业。在养殖技术创新方面,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先后推广了基于 PCR 分子检测的鸽早期性别鉴定技术[1],研发了鸽产蛋期、哺喂期、后备期的专门化颗粒饲料[2],推广了可以避免乳鸽被动用药的分阶段优饲技术等[3],为养殖效益提升和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智能化环控系统、自动化喂料设备等现代化设施逐步推广,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鸽粪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模式创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品种创新与养殖装备升级改造
在饲养品种方面,出现明显的“蛋用型”和“肉用型”的生产分工。全市现有肉鸽品种以丹麦王鸽(银王鸽)、美国白王鸽为主,生产上以欧洲肉鸽(米玛斯、米尔蒂斯)作为父系进行改良。蛋用鸽方面则依托鸽早期性别鉴定技术,将适龄双母鸽进行配对产蛋,主要应用品种为银王鸽、白王鸽和泰森鸽。在鸽蛋消费市场的拉动下,南京市蛋鸽养殖主体也联合科研院所创新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鸽配套系,并在六合区打造蛋用鸽产业集群,形成了差异化布局,丰富了本地区的鸽饲养品种。
在自动化升级改造方面,近年来随着自动化养殖技术创新推广,南京市鸽业龙头企业主动升级产业基地,创建了鸽自动化养殖技术集成应用场景,全面研发规模化肉、蛋鸽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大幅降低劳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全面取代了传统的全人工养殖模式。目前,大部分规模养殖主体已实施机械化饲养,主要包括乳头式饮水器、自动喂料机、自动清粪系统等,部分养殖企业已示范应用具备人工智能识别系统的智能化柔性精准饲喂技术。
3、产品加工
近年来,为改变鸽产业以活禽、鲜蛋销售为主,屠宰加工少,附加值低的现状,南京市促成了鸽产业联盟的成立,并通过联盟将产品分类、屠宰加工等标准化要求延伸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推动了鸽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许多规模鸽场在规范屠宰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盐水鸭、卤蛋等成熟的加工技术,形成菜肴形式的预制菜、即食零食等产品,促进鸽产品销售渠道由传统线下销售转型为“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相融合,拉动全市鸽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二、产业发展问题
1、生产效率限制较多,产业拓展难
养鸽生产面临一系列限制性问题,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专业化配套三个层面。由于设施化养殖用地的限制,土地指标就是稀缺资源,也成为制约企业扩大规模的关键因素,且短期内很难解决。虽然南京市鼓励协调“企业+村集体+农户+技术服务团队”的联农带农模式,但总量有限,企业的发展仍然需要考虑有限土地面积下的产出效率和成本控制问题。养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较大。未来十年,我国劳动力人口面临超过50岁人群和青年人口双双下降的局面,而养殖场多为50岁以上劳动力。因此,人力成本上涨是必然的趋势。在配套产业上,鸽业的配套不如其他家禽健全。国内在鸽用设备、药品、疫苗和饲料的研发投入不高。直接采用鸡的技术方案虽有效果,但规模化生产以后,舍内环境应激、病原微生物和粉尘的影响面扩大,加之高产模式下的产鸽负担较重,乳鸽日龄复杂,现有方案满足养鸽需求的压力持续加大。因此,鸽用配套产品的研发则迫在眉睫,包括分阶段精细化饲料方案、鸽用疫苗和治疗药物、鸽用自动化设备和快速转群笼具研发推广等。
2、繁育体系不完善,种源供应不稳定
品种老化现象严重,现有品种仍以早期国外引入自繁自养的品种为主, 部分品种为国内引种,主要来自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区,存在种鸽产量偏低,无精蛋多,残次率偏高等问题,严重影响肉鸽品质。一方面,部分养殖主体对种鸽的保种、选种、选育意识不足,造成品种退化严重;另一方面,现有品种不适合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品质和口味需求。总体而言,南京市鸽育种体系还不够成熟,专业化育种技术平台支撑不足,专门化、规范化的鸽祖代制种机构、良种扩繁场的建设有待加强。
3、饲养管理不够规范,产业融合度较低
目前南京市规模化鸽场配备了相当数量的自动化设备,部分大型养殖企业已初步建成机械化、自动化养殖体系,逐步呈现出规模化、科学化养殖趋势。机械化立体层叠笼养模式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殖模式升级迭代,加速了鸽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和新模式探究,但相关设备的适用性研究和养殖管理措施及具体应用仍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不少养殖业主没有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有关疾病,不能充分做好饲料在安全性和营养性方面的检查与供给;过于重视养殖设备的升级,缺乏整套完善的规模养殖方法,管理能力较弱,不够规范、细致,拉低了养殖的收益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偏低,缺乏足够有效的营销手段,再加上流通加工体系不完备造成的流通不畅,产业的营销效果较差;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低,能够提升品牌溢价空间的产品区域独特性、功能特色、品质特征不清晰;品牌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对国际畜牧养殖产品检验标准的详细了解和市场开拓意识以及对产品的标准化要求,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潜力未充分挖掘。
三、思考与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装备水平
目前,南京市鸽产业正处在散养和规模化并存, 并由传统生产向科技化生产、 由单一生产向生态可持续生产变化的发展形势中,需要强化社会各界对新建鸽舍及配套附属设施的资金保障。在六合区、浦口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与具备相应条件的养殖主体联合建立新设备示范点,示范推广鸽用自动化装备。建议将鸽自动化笼养系统设备列入政府农机补贴目录,推动肉鸽场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研究制定奖补措施和标准,对新建、改建规模化标准化鸽舍,以及新建冷库的养殖主体按照存栏规模和建设面积给予一定标准的奖补激励,加大主体培育扶持力度,打造南京地方品牌。通过奖补措施,依托现有地方品牌建设基础,重点扶持鸽业龙头企业、优秀示范场和合作社,引导其在绿色食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著名鸽业餐饮企业进行品牌建设。
2、构建良种繁育推体系,完善现代化育种平台
以现代鸽良种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构建良种繁育体系,形成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市场化需求的蛋鸽、肉鸽品种选育、扩繁、生产及推广体系,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依托鸽业产业联盟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健全鸽场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南京鸽专业育种技术人才培育,完善专业化现代化育种平台。加强优良品种的繁育、审定及推广应用,针对有一定饲养基础的品种,加强创新遗传育种体系,辅助分子生物、芯片技术,开展纯系选育和配套生产,持续推进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基因挖掘利用研究,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高产、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品种(配套系),增强南京市鸽产业的制种供种能力以及良种覆盖率。
3、加快标准修改与制定,抢占标准化生产先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南京市鸽产品的生产流程规范、保鲜加工细则、质量安全标准、产品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建立标准化的鸽舍,重点装备自动饮水、自动喂料、自动清粪等专门笼具和鸽蛋孵化、降温保温等设施设备。逐步实现管理及生产数据精细化、操作标准化。有效提高种鸽生产效率,推动实施数据化科学生产管理,为实现生产标准化奠定基础。
编辑:岳含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