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鱼台:“小鹅苗”撬动2亿富民产业
鲁西南小城鱼台,藏着中国朗德鹅产业的“隐形冠军”——以鱼台智慧种鹅养殖、鹅苗孵化基地为核心的法式鹅肝上游根基,深度联动山东临朐、安徽霍邱、河北、江西的中下游养殖和深加工集群,构建起“鱼台供种、多地养殖、集群加工”的全国性朗德鹅全产业链体系。如今,鱼台已筑牢产业“源头优势”:全县种鹅存栏超35万只,年孵化优质鹅苗1200万只,稳稳占据全国75%以上的朗德鹅苗市场份额,年产值突破2亿元。这条从“鹅苗”到“产业链”的升级路,不仅让朗德鹅这一“小畜牧种”蜕变为强村富民的“土特产”黄金产业链,更实现了“一苗牵动全国、小鹅撑起富民伞”的产业价值。

鹅苗抢手
订单排至次月
深秋的济宁鱼台县寒意渐浓,但朗德鹅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内暖意融融。1.2万枚鹅蛋在数控孵化设备中静静孕育,自动翻蛋装置每小时精准运作,刚破壳的鹅苗绒毛淡黄,叽叽喳喳的叫声里藏着勃勃生机。“这批苗10月24日发潍坊,25日发广东,订单排到下个月了。”负责人王晓的话语透着底气。
不远处的李阁镇张平村,子振家禽养殖有限公司的孵化厂更显热闹。负责人刘宝猛小心翼翼捧起一只鹅苗,指腹轻抚过细密绒毛:“这样的优质苗,昨天刚有一批发往湖北、江西。收购商追着要货。”刘宝猛坦言,作为原产法国的肥肝专用品种,朗德鹅因肝质细腻闻名。而下半年高端餐饮市场的鹅肝需求激增,直接让上游鹅苗成为了“香饽饽”。

如今的鱼台,已是全国朗德鹅种鹅产业的“领头羊”,种鹅存栏超35万只,年孵化鹅苗1200万只,占据全国75%以上的市场份额,年产值突破2亿元。而能成为这个“小众畜禽”行业的一份子,刘宝猛则源于2015年放弃城市工作的返乡创业路。
初入行时,传统养殖的硬坎险些浇灭热情:朗德鹅一年仅产两季蛋,成活率不足60%。“鱼台河网密布、水草丰美,本是养鹅的天然牧场,问题出在技术上。”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李显耀教授的诊断,点破了产业瓶颈。在李阁镇的帮扶下,刘宝猛联合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组建攻关团队,针对种质退化难题对症开方。在专家指导下,刘宝猛还研究出了反季节繁育技术,通过光照、温度、饲料的精准调控,让种鹅在夏季稳定产蛋,年孵化量从50万只飙升至220万只,填补了夏秋季供应空白。
技术红利并为止步于企业,更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流向田间。公司免费提供大棚与饲料,技术员驻点指导;农户只管饲养,利润五五分成,即便行情波动,种蛋也能保底回收。“养殖有技术扶持,卖不掉有保底,干起来就踏实很多!”张平村村民刘勋养了7年鹅,从最初几百只扩到1000只,今年收入预计增加20%-30%。同村李飞的6个大棚养着3000只种鹅,行情好时一年纯利润能达六七十万。
从张平村的27户养殖户,到辐射周边近50户稳定增收,鱼台的“鹅经济”正加速织网,已然形成了以李阁镇、张黄镇等为核心的四大养殖区,15家企业带动200多养殖(场)户抱团发展,在小众畜禽赛道上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协会破局
实现合力发展
鹅苗孵化需经30天方可出苗,且需在48小时内完成进水,运输时效堪称“与时间赛跑”。加之88%-90%的转苗率这一客观情况,孵化数量不及订单量的情况时有发生,曾是困扰从业者的一大难题。
“之前接了一个5000只鹅苗的订单,结果一批只孵出了4500只,还差500只,当时真是着急,生怕耽误了交货。”回忆起过往的困境,刘宝猛至今仍有感触,“好在现在有了鹅业协会,一个协调电话打过去,难题很快就能解决,心里踏实多了。”
这份“踏实”,源于鱼台县鹅业协会的成立。“协会自去年成立,初衷很简单,就是把过去分散的养殖户、企业拧成一股绳,既要守住鹅产品的品质底线,更要让大家的收益有保障。”鱼台县鹅业协会会长王晓直言,协会的核心在于“协商”与“协调”,通过整合行业资源、规范市场运作,彻底改变了过去行业内“各自为战”的混乱格局。如今,协会已吸纳60余家企业及养殖户成为会员,真正形成了“抱团取暖、合力发展”的强大势头。
为破解产业发展的“源头密码”,协会统筹发力夯实种质资源。在其牵头下,鱼台县朗德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子振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8家会员企业共同出资300余万元,成功从法国引进祖代朗德鹅苗1200余羽,为当地朗德鹅产业筑牢了优质种源根基。
不止于“强根基”,协会更着眼于“拓市场、树品牌”。为助力朗德鹅产业提质增效,协会正稳步推进区域性商标品牌注册,实行“一年一授权”的动态管理模式,唯有符合协会技术标准、通过质量检测的会员方可使用,进一步夯实了品牌公信力。为掌握产业话语权,协会依托全国最大朗德鹅孵化基地的优势,牵头建立鹅苗价格协商机制,让养殖户彻底摆脱了低价竞争的冲击,稳稳握住了市场定价权。
而针对散户抗风险能力弱的行业痛点,鱼台县还创新金融服务。今年3月,“鱼台县朗德鹅种鹅保险”正式推出,率先在清河镇、张黄镇、唐马镇、王庙镇启动试点。“保险采用‘财政补贴80%+养殖户自缴20%’的创新模式。”鱼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畜牧中心主任朱小伟介绍。截至目前,该保险已累计兑现赔付7.3万余元,惠及全县200余家养鹅户,切实为养殖主体“减负降压”。
科技引领
产业提质富民
走进鱼台县朗德鹅繁育中心建设现场,主体工程已顺利封顶,即将进入内部装修与设备安装阶段。望着眼前初具规模的厂房,鱼台县鹅业协会会长王晓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中心采用行业领先的单向新风换气环保技术,对标4.0智慧孵化工场标准建设,建成后年可孵化优质鹅苗200余万羽,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朗德鹅繁育孵化基地。”
为破解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为朗德鹅产业插上“科技翅膀”,鱼台县正全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已与山东农业大学达成深度合作意向,正全力推进山东农业大学(鱼台)鹅产业研究院落地。”鱼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畜牧中心主任朱小伟介绍,研究院将依托高校科研优势,运用选种、定群、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开展朗德鹅种质资源提纯复壮工作,全面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与品质。
“我们将朗德鹅‘提纯复壮’确立为研究院初期首要科研任务。”山东农业大学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张西刚表示,研究院将聚焦这一核心,联合科研力量通过科学选育,持续提升核心种群的产肝性能、繁殖力、抗病力等生产性能及遗传稳定性,为全县乃至区域朗德鹅产业提供优质可靠的种源保障。
谈及“提纯复壮”的价值,张西刚算了一笔“效益账”:“朗德鹅品种引进已20余年,长期迭代导致品质有所下滑。目前100枚种蛋的壮苗率仅在88%-90%,而通过提纯复壮改善种鹅品质、减少品种衰退,目标是将壮苗率提升至95%-97%。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为企业新增超100万元纯利润,若实现7个百分点的提升,对全县朗德鹅产业而言,仅此一项便可新增千万元级纯收益。”
这种“按需定研”的合作模式,正是鱼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精准对接的关键。“我们就是要通过产业研究院,把高校的‘科研供给’与产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以生产中的短板定科研方向,用科研突破解生产难题,彻底打通产学研协同的‘堵点’。”张西刚补充说。
当前,鱼台县正抢抓特色畜牧发展机遇,科学布局“一园四区”发展格局,以朗德鹅数字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数字化、高端化升级。

“繁育中心如期建成后,我们就有了坚实的产业平台。”朱小伟表示,下一步将以平台为依托,一方面对接省畜牧局申请祖代鹅厂,夯实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推进“外引内育”,加速种源与技术的本土化进程。此外,在巩固鹅苗国内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通过引入深加工项目,带动上游养殖规模的稳定扩张和标准化水平提升,同时为下游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电商销售等环节创造需求。
“产业园建成后,既要推动专家团队常驻,更要依托鹅产业研究院牵头制定全县朗德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朱小伟强调,鱼台将坚持“科学发展、不盲目扩张”,通过专家论证结合全国市场动态,稳步树立产业品牌;同步依托产业园与繁育基地,积极争取产学研项目落地,承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做好对上政策衔接,以“服务企业、壮大产业”为核心,全力推动朗德鹅这一“土特产”成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本文有删节)
编辑:岳含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