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病防治|蜂巢小甲虫

  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Murray),属鞘翅目,露尾甲科,是寄生蜜蜂的重要害虫,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蜜蜂六大重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入侵我国并呈严峻的扩散蔓延态势。

  1、蜂巢小甲虫来源

  蜂巢小甲虫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传播速度很快,对当地的养蜂业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危害,却严重危害了其他入侵地区的蜜蜂产业。自1996年在美国南卡罗莱纳洲首次发现该虫对蜜蜂具有危害性后,截止到2003年,此虫已经广泛蔓延至25个州,给当地养蜂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后,该虫在澳大利亚、埃及、加南大、韩国等一些国家接连被发现,对世界养蜂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017年,我国在广东省汕尾新田镇的蜂群内首次发现蜂巢小甲虫为害,2018年在广州也发现蜂巢小甲虫为害的情况,随后在广西省、云南省、海南的昌江县、白沙县也相继发现小规模蜂巢小甲虫为害现象(蜜蜂产业行业内通报)。

  2、蜂巢小甲虫生活史及形态特征

  蜂巢小甲虫的生活史也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阶段。

  卵期:卵呈珍珠白色,与蜜蜂工蜂卵较像,但大小仅是工蜂卵的三分之二。卵的孵化时间与蜂巢内的相对湿度有关,一般三天可以孵化,也有的需要6天。1只雌性蜂巢小甲虫一生可以产1000只卵,平均每天13个左右。一般在蜂箱内巢脾的缝隙间或护脾工蜂不多的幼虫脾和粉蜜脾中可以发现。

  幼虫期:幼虫呈乳白色,幼虫期16.3天,蜂巢中存在13.3天,土壤中存在3天。一般幼虫成熟期为10-16天,取食1个星期左右便寻光线爬到蜂巢外的土壤中开始化蛹。成熟幼虫一般在晚7点-10点从蜂巢转入土壤中,9点为迁移高峰期。

  蛹期:成熟的幼虫进入土壤3天后开始化蛹,呈珍珠白色,胸部和腹部有刺状突起。蛹期8-60天。

  成虫期:体色呈灰色至黑色,一般寿命在2个月以上,以花粉、蜂蜜及蜜蜂卵和幼虫为食,但在高温和干燥的气候下会死亡。蜂巢小甲虫成虫比较难被发现,它爬行迅速、能飞,体型较小,而且具有避光性,一般隐藏在蜂箱的角落、巢框上梁和蜂壁中间等隐蔽地方。

  3、蜂巢小甲虫为害状

  蜂巢小甲虫对蜜蜂幼虫、蜂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一、幼虫主要以蜂蜜和花粉为食,它会挖洞穿过巢房,经过之处都会被破坏。二、该虫会造成蜂蜜颜色不正常,并伴有发酵现象,还散发出一种类似于烂橙子的异味。三、在巢房和封盖被破坏且发酵的情况下,严重时蜂蜜会起泡并溢出巢房,甚至流到蜂箱外面。四、有时蜂巢小甲虫幼虫所经之处会留下一种带臭味的粘质物,蜜蜂讨厌这种气味,从而弃巢而逃。

  4、防控技术

  对蜜蜂敌害蜂巢小甲虫应开展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尽可能采用多种控制方法,可以从饲养管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进行有效组合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蜂群较弱时,易受到蜂巢小甲虫攻击而后骤然爆发。因此,维持强群是控制蜂巢小甲虫繁殖的推荐做法之一。终年饲养强群控制螨害、巢虫等其他蜜蜂病虫害,及时淘汰劣质蜂王,确保群内饲料充足,注意蜂场卫生。同时,养蜂场应选择干燥、向阳的地方,远离潮湿区域。在蜂箱底部撒上石灰粉或漂白粉,可有效降低该虫繁殖成功率。

  (2)物理防治

  将受到蜂巢小甲虫侵害的蜂群及邻近土壤进行清除,尽可能消除隐患。

  (3)化学防治

  主要采用化学试剂进行防控。经试验研究表明,鉴于蜂巢小甲虫幼虫的为害特性,推荐使用具有内吸和强渗作用的啶虫脒,以及低毒低残留的高效氯氰菊酯或功夫菊酯混合使用。

  蜂巢小甲虫具有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繁殖率高等特点,会对蜜蜂产业带来严重的破坏影响,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传播、扩散现象。目前,尚未有控制该虫的有效方法,蜂巢小甲虫生物学和防控措施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做好新入侵蜂巢小甲虫的预防是当前的首选方法。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