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蜂业发展趋势研究——对我国蜜蜂规模化饲养模式的再探讨

1我国蜂业发展历史悠久

  中国是世界上养蜂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东方蜜蜂的发源地,在蜂产品生产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较为全面。中国蜂产品利用可追溯至3000年以前的甲骨文时期,现在我国蜂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是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与国外蜂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蜂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不高,偏远地区蜜源利用不充分,单位蜜源面积载蜂量少。国外发达国家人均饲养蜂群数高达数百群甚至上千群,而我国仅为30多群;世界养蜂先进国家的单位土地面积的载蜂量是3~4群/k㎡,我国只有0.7群/k㎡,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我国全民养蜂意识不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处于可有可无的弱势边缘,组织松散,产品价格不尽合理,效益偏低,资本积累慢。这一切都与我国养蜂大国的地位相距甚远。

2规模化养蜂的意义

  现代养蜂生产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规模化饲养。养蜂属于技术性行业,但科技含量不高,入职门槛较低,行业整体发展趋于微利、薄利多销时代。要想在行业内生存,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是行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规模化饲养才能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差,蜂群易患病,养蜂人员老龄化等发展瓶颈问题。

  规模化饲养的核心是简化饲养管理操作,让蜂群回归自然,通过改变管理操作,实现一人多养,提高人均饲养规模,进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对蜂群的过度索取,遵循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从而提高蜂群的抗病力,达到人蜂和谐的养殖目的。养蜂规模化以数量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其真正意义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3制约规模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3.1精细化管理,操作繁杂,效率低

  我国现今的蜂群饲养管理技术,属于传承式,蜂群数量多在30~50箱,从蜂群出窖春繁,流蜜期至越冬蜂繁殖,全天候精细化管理,操作繁杂。这种养蜂饲养模式延续到今天,少说也有2000多年了,是与我国的生态环境、资源属性、饲养规模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的,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随着现代养蜂生产飞速发展,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蜂群规模化饲养已成为蜂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蜂群管理中的很多操作已没有意义。例如:频繁的蜂群检查,增长期每11d左右全面检查一次,6d左右的阶段性检查;蜂巢调整,边脾和中间的巢脾对调,继箱和巢箱的巢脾调整等;7~9d毁弃改造王台;频繁生产稀蜜,巢内贮蜜不足再饲喂糖饲料等。蜜蜂属群居性昆虫,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自然生态中繁衍上万年,对环境的协同力、适应力超强,自身的组织、防卫系统能够解决自身生存问题。频繁地开箱操作,费时费力,严重扰乱了蜂群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蜂群分心防御工作,不能专心繁殖、采集,致使蜂群整体效率低下。我国养蜂业要稳步发展,就要尊重蜜蜂生物学特性,与国际蜂业发展相适应,借鉴养蜂业较发达国家经验,结合蜂场实际情况,在革新传统饲养方式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蜜蜂饲养管理模式。

  3.2养蜂机具标准化、机械化不足

  实行蜂箱、巢框、巢础等基本蜂机具标准化生产,以便机械化操作,实现蜂场生产、转运机械化,不仅在蜂场管理过程中提高劳动效率,解决人力成本问题,而且会降低生产费用支出,推动养蜂业的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仅有部分蜂场实行了蜂箱、巢框及巢箱、继箱标准化,绝大多数蜂场仍停留在传统养蜂或原始养蜂阶段,特别是中蜂蜂场,即使已实施活框饲养,仍做不到蜂箱、巢框规格一致,缺乏统一的养蜂机具标准化。

  没有养蜂机具的标准化,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就没有养蜂生产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蜂场的蜂群饲养管理、蜂产品生产、蜂群转地运输等应以人力操作为主,机械设备还不配套,许多常用、便捷的机械设备,如蜂群饲喂、脱蜂、取蜜、割蜜、蜂蜜过滤等设备还不精细;养蜂生产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矛盾没有解决,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养蜂模式。只有在蜂群搬运、蜂场管理和蜂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相应的机械设备,才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逐步实现一人多养的规模化水平。没有养蜂生产、运输的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蜂群饲养的规模化。

  目前欧美养蜂发达国家,在蜂群运输、脱蜂、取蜜、蜂蜜过滤到产品包装等过程均已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减少人力成本,还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3.3蜜蜂良种化不高

  蜜蜂良种化是实施规模化饲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规模化蜂场蜜蜂良种化的主要目的是抗病力和维持强群。目前蜜蜂良种是我国蜂业发展的短板,良种化不足,蜂种普遍存在分蜂性强、易作盗、偏集、患病等问题。蜂群抗病力弱,强群维持力不足,需要浪费更多人力、物力加以管理,制约蜂场饲养规模。结合地域气候、蜜源特点,加强国内蜜蜂良种研究力度和培育进程,满足规模化蜂场的良种需求,是我国蜂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西蜂良种在力主自主研发、培育的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已有的西方蜜蜂良种。中蜂的地方良种选育应在保持遗传多样性的前提下,以繁殖力、采集力、抗病性强、分蜂性弱等为重点,进行连续选育,切忌盲目跨地区引种或购买蜂群所引起的蜂种退化和染病问题。饲养蜂种良种化的目的是在选育过程中保护地方良种,积累基础数据和经验,为将来专业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3.3.1 抗病力

  蜂种的抗病能力是避免规模化蜂场因疫病造成毁灭性灾害的重要保证。蜜蜂规模化饲养技术需要的良种抗病能力与不同蜂种和不同地区的病害危害程度有关。中蜂主要病害是中蜂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西蜂主要病害是蜂螨、白垩病、微孢子虫病等,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疫病危害程度进行抗病选育。

  3.3.2 维持强群

  饲养强群是蜂群抵抗疫病的重要措施,是蜂产品高产的关键因素。蜜蜂具有超强的自愈力,强群是蜂群抵御疫病及夺取蜂产品高产的基础。维持强群,一是需要蜂种分蜂性弱,二是需要蜂种繁殖力强,群势增长快。分蜂性弱,有更多的蜜蜂参与养蜂生产,提高产品产量;分蜂性强,易出现分蜂热,增加蜂群管理难度,影响产品产量,是限制饲养规模的重要因素。而繁殖力强,群势增长快,老弱病残蜂补充及时,更多蜜蜂参与养蜂生产,是提高蜂产品质量、产量的保证。

  3.4 蜂群疫病防控能力不足

  疫病对蜂场能够造成毁灭性灾害,疫病的防控能力决定了蜂场的规模化水平。规模化蜂场除了在蜂种上要求较强的抗病力外,还要强化蜂群生态养殖技术措施和完善蜂群疫病防控体系。蜜蜂规模化饲养疫病防控体系包括病害防控技术和防控制度,以预防为主,主要从抗病蜂种、生态养殖、防疫制度等3个方面入手。

  3.4.1 抗病蜂种

  以引入抗病蜂种为主,集合蜂场实际情况,杂交选育,用于养蜂生产。

  3.4.2 生态养殖

  尊重蜜蜂生物学规律,在饲养管理中维持强群和饲料充足,保证蜜蜂在良好的蜂巢环境和营养充足的条件下健康发育,杜绝蜂群过度育子和流蜜期将巢内蜂蜜取空的传统饲养、生产模式,避免蜜蜂过劳。

  3.4.3 防疫制度

  蜜蜂自身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条件下蜂群疫病很难对其造成毁灭性的危害。但规模化蜂场发展后,因蜂群整体栖息环境的改变和人为干预因素影响,蜜蜂防疫工作将尤为重要。要建立健全蜜蜂病害防疫制度,制定和实施蜜蜂防疫技术方案,给蜂群创造优良的宜居环境,避免人为因素给蜂场造成疫病传播和危害。

  3.5 蜜源预测预报不精准

  我国幅员辽阔,蜜粉源植物种类繁多,花期多在20d左右,开花泌蜜较集中,差异大。精准的气象和蜜源预测预报,能为养蜂者合理选择蜜粉源生产场地提供依据,对养蜂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养蜂生产规模化的基础环节。

  在我国,主流蜜区多为较偏远山区,山高林大,气候多变。天气、蜜源资源受制于自然因素,预测预报困难,致使养蜂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虽然近些年行业结合蜂农的养蜂经验,自发举行了多次预测预报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缺乏整体性、较规范化预测预报机制。养蜂生产要稳定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协调林业管理部门、养蜂管理机构及气象服务部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流蜜期的天气情况及蜜粉源植物泌蜜规律调查与研究,为养蜂生产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气象及蜜源情况预测预报。

  3.6蜜蜂授粉产业化基础薄弱

  蜜蜂授粉产业化关系国计民生,既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又是蜜蜂规模化饲养与发展的支柱和平台。我国的蜜蜂授粉,大部分是蜂农在转地放蜂过程中的“义务授粉”,直接利用蜜蜂授粉的蜂群很少,不足蜂群总数的5%。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等,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已经产业化,每年有一半以上的蜂群进行专业授粉,授粉已成为养蜂者的主要经济来源,蜜蜂授粉成为商业化、规范化的特色产业。

  我国授粉产业缺乏统一管理,有偿授粉机制还未形成,部分农户虽然已经认识到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提质的效果,但有意愿使用的不到50%,愿意付费的更少,不到20%。蜜蜂授粉的重要性未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充分认可,对蜜蜂授粉业价值宣传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很多种植者虽然认识到蜜蜂授粉的优势,但质量意识淡薄,对花钱租蜂授粉有抵触情绪,授粉工作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无序状态;蜜蜂授粉产业化基础薄弱,相关的产业链如蜂群出租、授粉蜂箱及配套工具、病虫害防治体系、农药管理部门与种植业者用药规范体系、授粉需求咨询、服务等信息化管理体系等整套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针对特定作物的授粉基础研究薄弱,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授粉产业化发展。

  获取蜂产品是我们生产的主要目的,而忽视了蜜蜂授粉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生态价值,这是目前我国对蜜蜂认知的整体误区。蜜蜂授粉是农业“腾飞之翼”,蜜蜂授粉为人类带来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是无法估量的,是蜜蜂真正价值所在。我国是农业及人口大国,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稳产是基本国策。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蜜蜂授粉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蜜蜂授粉技术列入农业增产措施进行推广,以资金补助或政策扶持为依托,在全国主要粮食及果品生产基地,加快蜜蜂授粉推广进程;宣传激素授粉的危害性和可替代性,逐步取缔激素授粉,拓展养蜂生产发展空间,造福社会。

  蜜蜂授粉所创造的经济收益要远高于蜂产品收益。据报道:2018年美国巴旦木授粉蜂群约为190万群,约占美国蜂群总数的73%,授粉平均费用为1318.98元/群。而且在欧洲部分国家,养蜂者能得到作物授粉增产收入的50%。巨大的经济效益将直接促进我国养蜂从蜂产品生产转移到作物授粉上来,但这仍然需要较长的过程。

4 中国特色的规模化发展

  欧美国家规模化养蜂已持续了几十年,是其资源模式、种植结构、社会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的整体环境,包括资源情况、农业种植结构、社会发展需要与其差别较大,照搬照抄其规模化发展模式,对我国蜂业发展是死路一条。因此,结合我国的社会资源特点,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规模化发展经验,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规模化蜂业发展之路,是我国蜂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的养蜂生产规模化,就是推动规模化发展,鼓励养蜂生产适度规模化——合作社模式,保持原有饲养模式的延续和革新。其核心内容是蜂群饲养规模化,生态养殖,产品生产专业化、多元化,多箱体生产、生产成熟蜜等。

  4.1规模化饲养

  推动规模化发展,保持传统饲养方式的延续和革新。吸取欧美国家现代养蜂管理、生产经验,结合地方蜂场、蜜源实际,逐渐优化饲养模式和生产方式,突破现有饲养规模,大幅提升蜂群的人均饲养量,推动养蜂生产规模化发展。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4.1.1发挥典型的带动引领作用

  各地建立示范蜂场,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引领地方蜂业生产,将各主要蜜源区建成优质高产高效的蜂产品生产基地。吉林省集安市是我国主要的洋槐蜂蜜、椴树蜂蜜生产基地。该地赵功亮师傅饲养蜂群1000群,固定管理人员4人,蜂场5个,人均饲养约250群,经济效益丰年超过100万元/年,小年也有20万元左右,已成为地方争先模仿、学习的典范。行业典型要少而精,具有社会责任感,能为行业发展尽职尽责,带领养蜂生产者脱贫致富奔小康。

  4.1.2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我国北方以定地、小转地及业余养蜂为主,中小规模饲养居多,将这些养蜂群体组织起来,以合作社形式,推动地方养蜂生产规模化发展。规范合作社经营模式,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蜂农”的现代发展方式,或以自主经营为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名优蜂产品生产商或原料蜜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是行业发展的主体,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要以行业发展为己任,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上,推动蜂产品价值回归;企业要舍得让利于民,引领蜂农发家致富,提升行业整体规模,带动蜂产业健康发展。

  4.2生态养殖

  蜜蜂的生态养殖,就是要满足蜜蜂健康生长所必要的营养物质,既要解决蜜蜂“吃饱”问题,更要解决蜜蜂“吃好”的问题;要让蜜蜂享受自由繁殖的权利,不受伤害的自由,与其所处环境和谐,达到尊重蜜蜂,以蜂养人的和谐统一。

  生态养殖是蜜蜂规模化饲养的前提,其核心就是蜜蜂营养与福利。充足的蜜、粉饲料是蜂群得以繁衍、发展的基础,与蜂群的生长力、繁殖力和抗病力息息相关,是蜜蜂生态养殖的基础。

  重视蜂群营养与福利,需要改变传统的掠夺式产品生产,避免盲目追求产品产量而忽视蜂群的营养供给,注重蜂群休整调节。取蜜时应适度留足饲料确保蜂群营养供应;越冬蜂出房后要停止王浆生产,以免影响越冬蜂质量;给蜜蜂必要的休养生息时间,保证蜜蜂在良好的蜂巢环境和营养充足的条件下健康发育,确保蜂群正常繁殖,避免蜜蜂因过度劳累、营养不足而影响蜂群质量,降低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

  蜂群的饲养管理要保持一个可持续状态,对蜜蜂的使役要有限度。现代养蜂生产,定地和小转地生产是规模化蜂场的发展方向。要在充分了解本地蜜源开花泌蜜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蜜源、气候特点,在保证蜂群高效繁殖的前提下,利用定地结合小转地方式多元化生产,灵活运用蜜源资源,保证养蜂经济效益。传统的大转地,追花夺蜜的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费用支出高,经济效益小,劳神伤蜂,不适合现代蜂业发展。

  4.3专业化、多元化生产

  规模化饲养提倡单一蜂场生产专业化,不宜多种经营。专业化生产是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措施。根据蜂场规划、蜂场规模、蜜粉源情况和市场需求,多元化生产,是确保养蜂经济效益的基础。专业化生产可细分为:生产蜂场、授粉蜂场、育王蜂场、繁蜂蜂场。

  4.3.1生产蜂场

  是以生产蜂产品为主要收入的蜂场,是目前我国养蜂生产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确保养蜂生产经济效益稳定,生产蜂场可以根据场地蜜源情况、市场需求,多元化专业生产,可以细分为蜂蜜生产蜂场、蜂王浆生产蜂场、蜂花粉生产蜂场等。

  4.3.2授粉蜂场

  是繁殖出租和出售授粉蜂群及服务的蜂场。我国是农业、温室作物栽培业大国,需要蜜蜂、熊蜂授粉的作物数以亿计,繁殖出租、出售授粉蜂群是目前最具市场开发价值和空间的产业,是蜜蜂规模化饲养与发展的支柱和平台。其主要任务是繁育授粉蜂群,为大田作物或温室作物栽培者提供授粉蜂群及授粉技术服务。

  4.3.3育王蜂场

  培育出售生产用优良种王的蜂场。是规模化蜂场的核心要素,其主要任务是为不同地区、不同蜜源及气候条件的生产蜂场提供优质生产用蜂王。随着养蜂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的逐渐深入,对种王性状要求越来越高,种王的生产力、抗病力左右着蜂场的经济效益,是我国蜂业发展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提高育王蜂场的种王质量将越来越重要。

  4.3.4繁蜂生产蜂场

  是繁殖和出售生产蜂群的蜂场,是提高蜂场养蜂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我国地域宽广,资源丰富,由南向北花期此起彼伏,错落有致,为繁蜂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在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海南等繁殖蜂群,为生产蜂场提供生产用蜂群,多元化经营,提高蜂场养蜂经济效益。

  4.4多箱体生产,生产成熟蜜

  我国年出口12万~13万t蜂蜜,出口单价多在2000美元/t以下,这与中国世界第一养蜂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蜂蜜价值与价格的严重背离,倒逼我国蜂蜜市场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并与国际接轨,成熟蜜生产是大势所趋。养蜂生产者要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淘汰见蜜就取的落后生产模式,借鉴养蜂发达国家的多箱体取蜜生产经验,多箱体生产,按花期取蜜,取成熟蜜,逐渐树立规模化蜂场专业化生产原生态蜂产品的形象,以生产优质、安全蜂产品常态化作为基础,推动我国蜂业的健康发展。

  4.5蜜蜂多箱体饲养

  蜜蜂多箱体饲养是养蜂生产规模化的必然选择,通过不断地叠加继箱、巢础来简化蜂群管理操作,完成蜂群的繁殖和生产。群势多为20框以上,一般叠加2~3层继箱,最多叠加4~5层;花期取蜜1~2次,以生产成熟蜜为主。目前我国多以平箱群繁殖生产,蜂群多为5~9框蜂,强群也就12~16框蜂,最多叠加1~2个继箱;一般2~4d取蜜1次,蜂蜜浓度多为38~40波美度。多箱体生产与我国的平箱体生产管理差别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5.1蜂场统一管理

  多箱体生产蜂群以蜂场为单位,全场蜂群管理基本一致。一个蜂场蜂群各阶段的管理操作是根据其蜂场总体蜂群情况决定,所有蜂群统一处理,改变了传统的平箱群一箱一脾的操作模式,简化了烦琐的操作流程,极大地提高了人均饲养量。

  4.5.2蜂群整体调整

  在蜂群日常管理操作上以箱体为单位,通过加、减箱体来调整蜂巢空间,箱体连同箱内的巢脾上下调换位置来调整巢脾位置,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以脾为单位,加、减、调脾的操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养蜂生产效率。

  4.5.3蜂群检查

  蜂群检查以箱外观察为主,各繁殖阶段的起始检查以开箱抽查为主。除非蜂群出现异常现象,否则尽量不开箱、不提脾,不干扰蜂群正常生活秩序,给蜂群创造自然的生活空间。

  4.5.4育子区空间

  多箱体蜂群繁育多设2~3个育子箱体,蜂群活动空间大,通风效果好,蜜蜂更具活力,有利于蜂群快速增长,减少分蜂热,培育强群。我国传统蜂群繁育多为1个或0.5个育子箱体,蜜蜂活动空间小,群势发展缓慢,不易培育强群,是目前我国蜂群群势不强的原因之一。

5 小结与展望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蜂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在“十三五”期间,蜂产品质量、饲养规模均获得极大提高,整个蜂业发展极为迅速。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良种繁育及种性退化问题、无公害蜂药研制及蜂群抗药性问题、蜂螨危害扩大问题、蜜源数量与载蜂量问题、蜜蜂授粉与农田管理问题、中蜂和西蜂饲养的生态竞争问题等。

  养蜂业是现代大农业健康、高效、稳定发展的有益补充,蜜蜂授粉是现代农业增产提质的必需措施,现代蜂业发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了保持蜂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养蜂技术和养蜂观念、遵循蜜蜂生物学规律的同时,政府部门应该搞好协调服务工作,给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能为百姓谋福利的行业领军人物、龙头企业和先进合作社代表必要的政策引导及项目支持;鼓励地方加大蜜粉源植物保护和种植面积;加强蜜蜂保护区建设,扩大保护区范围,细化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保护规划,特别是中蜂保护区,加强监管力度,减少人为干扰因素,鼓励、扶持行业领军人物、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创建中蜂示范蜂场,发展中蜂养殖业;逐步实现蜂业立法,保护养蜂人的合法权益,保护野生蜂群不受危害,不断保全、丰富我国天然蜜蜂种质资源基因库,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养蜂之路,推动中国特色的养蜂生产规模化的稳步发展。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