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建议
作为畜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的蜂产业在全球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饲养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这两大主要蜜蜂品种的种群数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就蜂蜜而言,我国年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蜂蜜年产量保持在约50万t,占亚洲总产量的55%,占全球市场份额达27%,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欧盟年均产量约为25万t,占全球13%,而土耳其则以近10万t的年均产量位居第三,占全球5%。尽管价格上涨,但原料减产导致蜂农收入下降,养蜂业面临较大挑战。总体来看,我国蜂业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仍展现出韧性和发展潜力。
1.蜂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1 授粉产业的蓬勃发展
目前,先进的授粉技术已在北京、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新疆及浙江等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显著增加了授粉作业的覆盖面积。众多省市亦积极建设示范基地,将蜜蜂授粉作为推广农业技术的重点领域,成效显著。通过熊蜂授粉,作物平均产量可提高15%~40%,每亩产值增加2 000~3 000元。展望2024年,授粉产业有望持续贡献经济效益。
1.2 蜂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各地方围绕养蜂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以优良品种培育、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关键点,转型升级、补齐短板、巩固基础,支持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典范。地方政府探索建立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稳健提升中国蜂业的发展质 量和水平,取得显著成果。
1.3 智能化对养蜂生产的变革
尽管养蜂业属于传统行业,但在智能化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养蜂生产正逐步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包括养蜂基础研究、养蜂设备、产品运输、技术培训以及授粉研究等多个领域。
1.4 蜜蜂文化与旅游的协同发展
各地方政府通过深入挖掘地方蜂文化的内涵,以蜂产品为核心,结合蜂旅发展,打造经典品牌和畅销产品。重视蜜蜂旅游、文化、疗养、授粉果蔬采摘以及生态等领域的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全方位提升产业效益。
未来,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在提升蜂产品质量和产量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已经开始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来提高蜜蜂育种效率、疾病诊断与防控能力,以及提升蜂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这些技术创新为蜂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国内外市场对于高品质蜂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中国蜂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新机遇。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扩大,中国蜂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为了把握这些机遇,中国蜂产业需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2.蜂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
2.1 突出问题
2.1.1 蜜蜂良种意识和有偿授粉意识不足
中国的蜜蜂遗传资源丰富,为改良工作提供了优质基础,但专业大型蜜蜂种业公司尚未兴起,蜂种交易处于初级阶段。蜂农主要通过购买少量蜂王自行育种。据统计,全国蜂王交易量超60万只,经鉴定或认证的蜂王仅占10%,生产型蜂王更低于30%。良种繁育和种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明显,缺乏宣传引导,制约了蜜蜂种业的进步。
中国设施农业占全球80%以上,人工辅助授粉普遍。然而,蜂农和种植户对蜜蜂授粉积极性不高,多数认为授粉蜂群不足、有偿授粉认知有限是行业发展障碍。目前,仅北京等地区对授粉服务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2.1.2 蜜蜂健康受威胁
蜜蜂健康面临疾病和农药等挑战,这影响蜂产品市场和行业可持续性。经济作物常用农药,花期喷药与蜜蜂采蜜期重叠,增加中毒风险。农药影响蜜蜂存活、繁殖,改变行为,削弱免疫和导航。这些问题综合起来,严重削弱蜜蜂种群的整体健康和生存能力。
2.1.3 养蜂人员进一步收缩
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流动蜂场放蜂遇阻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蜂蜜减产、养蜂人员老龄化等各种因素,使得部分养蜂人持续减少蜜蜂饲养数量,甚至放弃养殖。蜂农数量下降对部分地区养蜂业形成严峻考验。
2.1.4 企业创新与品牌建设不足
我国蜂产品加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及上市企业稀缺。行业普遍缺乏对标准和知识产权的深入理解,创新能力有限,成为发展瓶颈。原料储存不当、产品质量下降、掺假等问题频发,技术同质化严重,阻碍了产业进步。出口依赖原料,附加值低,技术壁垒制约出口价值提升。国内蜂蜜售价远低于进口产品,部分因消费者偏好,更多因国产品牌培育滞后,缺乏特色。亟需强化品牌建设和宣传,结合打击假冒伪劣,重塑消费信心,引导科学消费。
2.1.5 行业竞争过度与质量挑战
我国蜂产品行业面临激烈的内部竞争,市场上出现了意蜂蜜与土蜂蜜、浓缩蜜与成熟蜜、超市蜜与蜂农直销蜜之间的明显对立,这种分化导致了不必要的内耗和行业内卷。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当推崇市场尊重、培育和合作精神,共同构建和谐的市场环境。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蜂产品行业常常陷入以低价为手段的恶性竞争,导致出口蜂蜜价格持续走低。更令人忧虑的是,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蜂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例如,出口至欧洲市场的蜂蜜中,有高达77.5%的样本被疑似为假冒产品,在日本市场也遇到了相似的质量问题。这些现象对我国蜂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2.2 政策建议
2.2.1 保护遗传资源
应重视本土蜂种的筛选与利用,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国家政策和科研力量,建立蜜蜂基因库,培育优良蜂种,同时禁止猎取野生蜂资源。
2.2.2 加强科研和政策引导
鼓励对蜂产业的科研投入,特别是在育种、授粉、疾病防治等领域;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公众认知度,并通过政府支持推动商业化育种和授粉。
2.2.3 加快标准化建设
通过国标委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推进蜂产业标准化;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2.2.4 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国际合作
调整蜂产业,发展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企业需了解国际市场法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交流学习, 提升中国蜂产业国际影响力。
2.2.5 推进智能蜂业发展
支持物联网技术在蜂业的应用,实现智慧管理,建立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2.2.6 加强人才建设
加强养蜂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本文有删节)
编辑: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