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同:银蚕玉茧绿桑枝让农户荷包鼓起来(图文)

  4月24日,杭景新高速公路暴雨倾盆,记者一行在雨雾中驱车百余公里,直奔千年古镇建德大同。这座拥百亿吨优质碳酸钙资源的浙西重镇,把种桑养蚕的田园生活与市场无缝对接,不但成立了全省首个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把银蚕玉茧变成了真金白银,让当地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

  种桑养蚕绿色产业成增收捷径

  距大同镇西2公里处就到徐韩村,雨中,村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桑园延伸到远处的山脚。村民张雪珍夫妇守着家中4亩桑园,种桑养蚕的生活已经过了30多年。这两年来,种桑养蚕让他们获得较好的收入。张雪珍如数家珍地说起她的桑与蚕,蚕长成要50多天,蚕种按“张”计算,一张平均可产茧八十至九十斤。夫妻俩人去年养了6张春蚕,7张半秋蚕,除去蚕种成本,仅种桑养蚕这一项收入就有2.7万多元。“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就不用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了。”她满足地说。

  徐韩村书记黄国成告诉记者,全村有优质桑园1361亩,九成以上的村民从事桑蚕养殖,这项收入占村民一年总收入的40%左右。

  几乎全村民都在种桑养蚕,蚕农不怕亏本或卖不出去吗?“以前可愁哩,看天吃饭,现在一点不愁啦!”有着25年养蚕经验,63岁老蚕农潘海根正忙着给自家40多平方米的蚕室消毒。他一边手脚麻利地干着活,一边介绍说,村里有蚕桑合作社,只要到社里去订蚕种就行。要是出现病虫害,合作社会派人来治理,还免费提供方格簇等养蚕工具,等蚕茧结出来,合作社又来收烘蚕茧,保护收购价。去年收购价每公斤有34元,大家不愁蚕茧卖不出去。

  老潘提到的合作社,就是大同蚕桑合作社。该合作社诞生于2011年4月,是全省首家由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合作社早已“全副武装”,现在配有全自动烘茧机,24小时可处理500担蚕茧,获得“浙江省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杭州市级以上荣誉10多项。

  深耕桑蚕产业链才是增收王道

  据大同镇宣传委员罗建忠介绍,桑蚕业现在已是大同镇的特色产业。2011年全镇桑园种植达9685亩,产值1200万元,被确定为浙江省蚕桑新技术示范基地、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近年来,大同镇不少村民因种桑养蚕脱贫增收,住上新盖的楼房,也像城里人一样用煤气烧菜做饭。

  大同镇桑蚕产业并不浮于表面,还深耕桑蚕产业链,开发这一传统农业的附加值。种桑养蚕会留下大量的废弃桑枝条,大同镇变废为宝,2007年在杭州市农科院菌种站牵线下,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与云和县山农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合作,利用大同镇桑树上修剪下的废弃桑枝条栽培黑木耳。

  “蚕桑业的主产品是蚕茧,副产品也相当丰富。”大同镇农办主任俞利海介绍说,镇里已成功开发桑枝栽培黑木耳技术,现在又延伸到桑枝栽培袖珍菇、茶树菇,去年在徐韩、小溪源2个村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30亩,农民又多了条增收新路子。利用桑蚕副产品培育食用菌,已成为大同镇的新兴产业,农民积极性很高。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色养殖产业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