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养蜂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
民和县土蜂蜜源来自于生态环境良好的拉脊山脉及环境土壤无污染的南大山地区,蜂产品质量高、营养丰富,畅销省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市场声誉,发展养蜂业前景广阔。但由于养殖技术落后,缺乏业务部门技术指导,饲养管理不当,疫病防治不科学、自然灾害等因素,养蜂业发展滞后,经济效益差。为了充分利用丰富蜜源,更好的发展养蜂业,提高农民收入,笔者对民和县养蜂业进行了调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1养蜂业生产现状
1.1自然概况
民和县地处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俗称“八条大沟九道山,两大谷地三大垣”,总面积1780km2,山大林深、地形复杂、植被茂盛。平均海拔2100~2500m,年平均气温7个多月,花蜜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养蜂业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1.2养蜂业概况
民和县农民素有收养野外蜜蜂(土蜂)的习惯和经验,从事蜜蜂养殖户120户左右,蜜蜂3000多群,其中意蜂2800多群,土蜂(中华蜜蜂) 200多群,生产蜂蜜4.5t,蜂产品加工企业5家,生产蜂产品1.5t。自确立“生态立县、畜牧强县”战略以来,养蜂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因养蜂业有饲养成本少、劳动投入少、收入高,且不争地、不争水肥、绿色环保等优点,得到了县政府及业务部门的重视,并加大了投资力度, 2017年省财政投资60万元,建立了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场一处。一群蜂产值可达300~500元,一般家庭养殖40群就可以脱贫,顺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举措。
2养蜂业存在的问题
2.1组织引导不够, 发展极不平衡
全县没有专业养蜂指导机构和经济合作组织,无蜜蜂科研单位,养蜂业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发展、低水平发展的状态,并且发展不平衡,养蜂大户主要集中在前河乡、西沟乡、马营镇、满坪镇、峡门镇、川口镇等部分乡镇,其余地区仅有零星养殖,丰富的蜜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2新法饲养技术推广面不宽, 蜂产品综合利用率不高
新法饲养对养蜂人员技术要求较高,除部分养殖大户外,零星养殖户仍以土法饲养为主,蜂群繁殖慢,病虫害防治能力差,蜂产品单一,仅局限于蜂蜜,大量的蜂产品(蜂王浆、花粉、蜂腊、蜂胶、蜂蛹等)开发利用不够。
2.3加工利用少, 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仅有民和县蜂业开发综合开发服务中心进行蜂产品的过滤、包装加工,仅有“蜂奇宝”这一商品被注册,蜂产品科技含量低,精品少,而且加工量不足全县蜂蜜产量的10%,其余蜂蜜主要以零星销售为主。加之少数不法商贩掺杂造假,影响了民和县土蜂蜜的声誉,导致蜂蜜价格不稳定,影响蜂农的生产积极性。
3加快养蜂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成立养蜂专业技术推广机构
依据本县实际,抽调养蜂专业人士,尽快组建养蜂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蜜蜂产业的技术推广。与县畜牧兽医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支持养蜂技术推广工作。
3.2扩大养蜂示范基地, 推广新法饲养技术
在原有养蜂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吸收更多的蜂农参与示范养殖,通过示范基地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农民发展养蜂业。基地要集养蜂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优良蜂种的繁育、推广及优质蜂产品的生产于一体。
3.3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
通过政府资助、民间筹资等方式,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统一采购养蜂设施、用品,统一蜂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注册土蜂蜜商标,统一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防治蜂病,统一技术推广、指导、服务等合作方法,提高蜂农养蜂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为振兴民和县蜂业经济和增加蜂农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3.4加快蜂产品开发利用, 实现蜂产品多样化
目前,养蜂主要生产蜂蜜和少量蜂蜡、王浆,而花粉、蜂蛹等高产值的蜂产品基本没有利用,产品种类单一,经济效益较低。要通过市场手段,加快蜂产品品牌建设,加大宣传民和县槐花蜜、油菜蜜及野花蜜等营养全面、品质优良的优势,引导蜂农提高认识,普及花粉、蜂王浆、蜂蛹等产品的采收、加工技术,推广巢础蜜生产技术,通过蜂产品生产多样化,提高综合利用率,实现养蜂效益较大幅度提升。
3.5培育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延长养蜂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采取“公司+基地+蜂农”的模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确保养蜂业稳步发展。鼓励县内食品生产企业搞好蜂产品深度加工,开发药用型、保健型、礼品型等多种蜂产品。
3.6加强政策引导, 加大资金扶持
养蜂有不污染环境,饲养成本少,劳动投入少,人力、物力投入少等优点,特别是在山区林区,产业优势更为明显。建议县政府设立养蜂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养蜂技术推广、示范,蜂产品深度加工,奖励养蜂大户等,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引导养蜂业加快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