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善堂镇:特色养殖帮民富 赋能乡村促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先后争取财政资金200余万元购置了黄粉虫生产配套设备和养殖架,大力实施黄粉虫养殖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供了有力支撑,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黄粉虫,俗称“面包虫”,如今蜕变成了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的“致富虫”。黄粉虫是理想的人工养殖昆虫,富含很高的蛋白质、矿物质和17种氨基酸,既可以做动物饲料,也能做成食品,被称为“蛋白质饲料宝库”。烘干的成品虫,国内外市场需求大。
黄粉虫对于食材没有特殊要求,麦麸、植物秸秆、残次的水果蔬菜等都可用作黄粉虫的饲料,相对于其他养殖品种既省心又干净卫生,其粪便呈沙状颗粒,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且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黄粉虫养殖项目投入小,潜力大,见效快,技术含量较低,对养殖环境及条件要求不高,适宜于大面积推广,有利于帮扶脱贫户和监测户增加收入。
黄粉虫养殖方式是利用“环境昆虫”过腹转化湿垃圾、餐厨垃圾生产昆虫源蛋白质——虫粪基人工土壤(有机肥)——绿色食品的一条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对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善堂镇以东海头村为中心的黄粉虫养殖基地隶属于“浚县旺鑫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目前生产规模达到月产鲜虫10吨以上。为鼓励脱贫户、监测对象发展黄粉虫养殖,该镇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工作人员召开黄粉虫产业培训会、赴外地考察学习黄粉虫养殖技术及销售经验;并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力度,确保黄粉虫养殖产业平稳发展,取得长久效益,真正实现“小虫子”撑起“大振兴”。同时,该镇采用“合作社+龙头企业+脱贫户”的模式,将养殖效益惠及每一个脱贫户、监测对象家庭。项目实施以来,这些仅一厘米长的小虫,从在养殖盒子里生长、再到包装后流向市场,“蝶变”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
善堂镇黄粉虫销售模式为批发+零售(全国60%省会城市有经销商)+自营电商(入驻1688淘宝、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渠道商(饲料原料需求企业及饲料加工企业),利用现有酥美兹公司渠道、远销国内外、英国、美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
目前,善堂镇已形以为东海头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杨村、酸枣庙村等村的黄粉虫养殖基地。积极引导村内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养殖黄粉虫。目前已经发展9户农户(其中脱贫户3户)在自己家中养殖黄粉虫,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及种虫,按照市场价格回收成虫,解决养殖户销路的后顾之忧,每户每年增收达3万元以上。目前,合作社+养殖户(现有养殖合作户9户年产值可达约50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1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其中3户为脱贫家庭,安排4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务工。项目实施后,养殖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长3万元以上,脱贫户、监测对象每人每年享受分红收入1200至3000元。
黄粉虫养殖项目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下一步,善堂镇将在做大做强黄粉虫产业链的文章上下功夫,孵化培育深加工企业,研发黄粉虫产品来提升附加值,让村民有更大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