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60摄氏度里藏着“活黄金”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的河南盈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排排整齐的养殖大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里,一场关于特色养殖的“生态实验”正在悄然进行——东亚钳蝎,这种传统药膳中的珍贵食材,如今在智能化、生态化的养殖模式下,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推开黄粉虫养殖虫室的门,一股温热湿润的气息迎面而来。墙上的智能温控器显示,室内温度恒定在27摄氏度,湿度也保持在适宜范围。成堆的黄粉虫在特制的饲养箱中蠕动,工作人员正将切碎的胡萝卜和南瓜均匀撒入。“这些是高蛋白饲料,能保证黄粉虫营养充足。”技术人员王小六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黄粉虫是东亚钳蝎的食物,但蝎子只吃活虫,这对养殖提出了苛刻要求。为此,公司专门打造了恒温恒湿的虫室,通过智能化调控系统,确保黄粉虫存活率。“虫室每天能产出上百公斤活虫,完全满足蝎子的需求,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链。” 公司办公室主任崔帅涛告诉记者。
穿过虫室,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蝎子养殖区。刚靠近大棚,便能感受到一股热浪瞬间袭来,温度计显示棚内温度已高达60摄氏度。因东亚钳蝎喜高温高湿,技术人员便通过自动洒水装置和多层保温材料模拟野外环境。走进大棚内,一排排多孔砖和蛋托整齐堆叠,形成蝎子的“天然公寓”。仔细观察,不少蝎子正趴在砖缝间,有的在挥舞着钳子捕食活虫。“目前我们已投放3000公斤种蝎,建设了145座养殖大棚。”崔帅涛介绍,预计明年9月首批成品蝎即可上市。除了活蝎销售,公司还计划延伸产业链,建设中药生物质提取加工线,开发蝎毒保健品和药膳原料,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黄粉虫养殖到蝎子培育,再到未来的深加工,河南盈鸿农业通过智能化调控和生态循环技术,打造了一条绿色高效的特色养殖产业链。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填补了当地特种养殖的空白,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样本”。
编辑: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