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如何合理驱虫?


  毛皮动物的寄生虫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体内、体外寄生虫和血虫病(附红细胞体)三大类,近些年来,由于大量使用鸡、鸭、猪等副产品作为毛皮动物饲料,导致毛皮动物感染寄生虫呈上升趋势。

  一、感染毛皮动物寄生虫分类

  体外寄生虫

  a螨虫-疥螨、耳螨、蠕形螨、姫螯螨;

  b婢-硬蜱、革蜱、棕色犬蜱;

  c跳蚤-犬栉首蚤、猫栉首蚤、角头蚤;

  d虱-犬毛虱、棘颚虱;e蝇-黄蝇幼虫;

  体内寄生虫

  a小肠:蛔虫、蛲虫、钩虫、圆形线虫、旋毛线虫等;

  b盲肠和肝脏:组织滴虫;

  c血液:血虫(附红细胞体)、弓形体;

  d心肺:丝状线虫、氏类丝虫、犬心丝虫、嗜气毛细线虫;

  e胃: 额口线虫、尾旋线虫、泡翼线虫

  f眼:眼线虫;

  g肾:肾线虫;

  二、主要危害及症状

  1.体外寄生虫(螨虫):影响皮毛质量的最主要寄生虫,同时也是附红细胞体等血液寄生虫的重点传播途径。疥螨:皮肤奇痒发红,丘疹,皮肤增厚,起麟屑,结黄痂,擦伤脱毛,赖皮,烦躁不安、食毛等;耳痒螨:寄生于外耳道,吸食耳内渗出液,产生疮痂,继发细菌感染,病变向中耳,内耳及脑膜发展,摇头不安,挠抓耳朵,破皮流液,痂大后堆积,臭气熏人等;蠕形蝻:初期眼睑和腿部出现脱毛皮肤增厚发红并有糠麸状麟屑,随后皮肤变成红褐色,化脓,结痂,皱皮,脱毛,遍及身躯,因贫血而中毒死亡;

  2.体内寄生虫(线虫):吸收宿主的营养、导致生长慢、饲料利用率差、毛皮质量差、破坏局部组织器官、扰乱新陈代谢功能等。仔兽:多影响生长发育和抵抗力,并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肠穿孔、腹膜炎、肝脓肿等;母兽:大量成虫寄生于肠道,可致营养不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导致流产、早产及死胎等;

  3.血液(血虫病):体温升高、食欲下降至废绝、精神不振、全身贫血消瘦、鼻头苍白、粘膜苍白、牙龈发白、呼吸困难、消化不良、僵兽、尿液发黄并逐渐加深至酱油色等症状。母兽: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受胎率降低、乏情、流产、产弱仔、乳房或外阴水肿、泌乳性能下降、缺乏母性;公兽:无精、精子畸形、配种能力低下;如有其它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4、组织滴虫: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下痢、排淡黄色或灰白色粪便,严重者粪中带血、排粘稠恶臭的浓性血便,肛门周围有多量的粘稠粪便、食欲不振、背毛粗乱、精神沉郁、昏睡、消瘦、脱水、眼球塌陷、后肢瘫痪或站立困难、最后高度衰竭死亡和自体中毒死亡;种兽长期腹泻、消瘦、不发情或不孕。

  三、主要传播途径

  1、体内外寄生虫(螨虫、线虫、滴虫)

  a食物传播:畜禽下脚料(鸡肠、病死禽)、粮食、水是主要传染源,被动物食入后逐渐在仔兽体内寄生繁殖;

  b哺乳过程中携带虫体母兽与仔兽接触而感染仔兽;

  c接触含有虫卵污染粪便导致感染;

  2、血虫病(附红细胞体、弓形体)

  a接触传播:动物之间通过直接接触而发生传播;

  b血源传播:附红体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外伤等传播;

  c垂直传播:感染血虫病的母体在生育过程中或通过胎盘可将病原体直接传播给胎儿;

  d媒介传播:螨虫、蚊蝇、等动物通过叮咬而发生传播;

  五、驱虫时注意事项

  (1)根据自己养殖场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驱虫时间;

  (2)驱虫用药时计算好用药量及饲喂周期;

  (3)建议傍晚投药(特别是螨虫、线虫),驱虫给药前,建议停喂一顿或将饲喂量减少(20-30%),保证药物和饲料一次性吃完,无剩食;

  (4)驱虫同时对场地进行清理和消毒,给药后笼舍的清洁卫生对提高驱虫效果至关重要。不少养殖场给药驱虫后,往往忽视笼舍的清扫和消毒,结果排出的虫体和虫卵又被采食,导致再次感染。因此,驱虫后应及时将粪便清除出笼舍,以阻止寄生虫重新感染;

  (5)给药后,应仔细观察毛皮动物对药物的反应。若出现中毒如(呕吐、腹污等)症状反应,严重者让其饮服煮得半成熟的绿豆汤或相应解毒药物及时解毒;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色养殖产业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