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业 不是夕阳产业
从2006年国家对皮革行业政策做出大调整起,到如今深陷全球经济危机,高速发展了近三十年的中国制革业,现在正面临严峻地挑战。整个行业企业大面积停产、减产,还有一部分企业支撑不住被迫倒闭,能够过得去的制革企业比例仅占10%。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打压,令整个行业处于一片迷惘之中。形势到底如何发展,国家对制革业的最终态度会如何,我们该何去何从?为了理清思路,正确地认识中国制革业的发展前景,笔者特地向新当选的广东省皮革协会制革专业委员会会长胡章根老前辈请教。胡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踏入制革业,至今已四十多年,老当益壮的他,始终坚持在制革第一线,仍然每天坚持在制革厂上班,还亲自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和工厂的日常管理。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他还不时地处理工厂事务,对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执着、淡定和从容。
对制革业,他抱有深厚的感情,受他的影响,他的家人都爱上了这一行,共有十多人投身到制革生产中,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制革世家。胡老对制革业40年的坚守和一往情深,为所有制革同行树立了榜样,也激励着我们对行业前景抱有信心——制革业的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
40年的经验是我们坚定信心的源泉
据胡会长介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西像全国各地一样,为了发展工业,增加产值和创汇,在国家的大力号召和鼓励下,在南昌、赣州、吉安、新余等地,兴起了几十家小型制革企业。当时的生产条件比较简陋,基本上以手工操作为主,且生产的皮革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生产国家财政补贴的猪皮革,其中又以猪皮手套革居多。当时,满腔热情的胡老先生,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到制革生产中,成为一名光荣的制革产业工人,从此与制革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勤奋,刻苦钻研,精通业务,胡老很快从一名制革工人升任为当时的南昌制革二厂的厂长。到1990年,又被提升为江西省皮革公司的总经理,到今天,当年各省级皮革公司的老总,也仅有胡老一人仍然坚守在制革第一线,并成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这也是笔者特地采访胡老先生的一个原因。
随着南方皮革市场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广东皮革业的蓬勃发展,皮革市场的需求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快胡老就按捺不住了。1997年,年过半百的胡老,毅然辞掉铁饭碗,南下广州,创立了广州新星皮厂有限公司,从此以后,他迎来了在制革事业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根据市场需求,当时的新星皮厂把主导产品定位在牛二层反绒上。这对胡老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品种,因为他在江西一直做猪皮革。
但制革技术在很多方面具有相通性,尤其是胡老是从工人、技术员、管理者、市场营销一步步走过来的,所以他拿出当初进入皮行时的拼劲,亲自带队钻研,硬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成功地完成了从猪皮制革到牛皮制革的转型,开发出了众多品种的牛二层系列产品,迎合了市场需求,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发展到现在,在牛二层反绒系列产品的基础上,他又陆续开发出了各种牛覆膜革、羊反绒和头层牛巴革、疯马皮等各种风格的粒面皮革。在业务上,他逐渐摒弃一些不正规的小合作伙伴,与外贸皮革制品企业,主要是外贸鞋企结成了稳固的业务合作关系,从而使新星皮厂有限公司成为一个两头在外(生产原料全部进口,产品全部通过业务合作伙伴手册结转出口)的国内皮革来料加工企业——全球采购、行销全球。并使公司一直保持了健康的发展势头,就连2006年国家出台的、给众多外资制革企业造成严重困扰的皮革新政,也没有给新星造成丝毫影响,反而进一步凸现了新星模式的优势。
尽管这次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也给新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广泛的人脉和业务合作关系,新星正常的生产经营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2008年,在行业最困难的时期,新星又在广州太和新建了一家制革厂,并正式投产,该厂与在嘉禾的老厂遥相呼应,上演了在逆境中成功扩张的佳话。特别是整个行业和市场普遍低迷的时期,许多制革厂都在压缩产量,力求自保,而新星却反其道而行之,并取得了成功,实在难能可贵。尤其是在行业最困难的时期,新星却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绩,如2006年,新星被评为广东省制革10强企业,并被推荐为广东省皮革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今年2月,广东省皮革协会制革专业委员会成立时,胡老又被推荐为首届会长,这一切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三本”原则成就新星强大的竞争能力
提到刚到广州创业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关键是资金”,胡老脱口而出。由于他本人是搞技术出身的,出来时是白手起家,资金成了最大的困难,好在由于他在制革行业打拼多年,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和业务关系,特别是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当时的商业氛围也比较好。鉴于创业初期相当困难,不少供应商都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不管是原料皮、皮化,还是设备供应商,大多是先供货,后付款,这样才使新星在创建初期能顽强地挺过来,终于有了今天的成绩。回想当年行业同仁的大力支持,胡老感慨不已。
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基本上没有遇到大的波折。对于两头在外专做来料加工的制革企业来说,2006年的皮革新政,2008年国际原料皮价格大跳水,都没有对新星造成大的冲击。这与胡老多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对行业有着深刻地了解,和他高度的警惕性,以及善于审时度势是分不开的。
胡老说他并不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但他做事严谨,时刻关注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关心国家大事和国家政策,这对企业发展中一些关键阶段的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新星稳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市场需求细分、产品多样化,流行周期加快,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新星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众多的产品品种,总有一些是客户需要的,东方不亮西方亮,这种强大的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总能保证及时提供给客户满意的产品,所以,新星的合作伙伴一直比较稳定,从而成就了新星的稳步发展。我们只是想得多一点,做得专一点,加上兢兢业业,与客户诚信合作,因此保证了企业的发展。
谈及新星到广州这十多年的稳步发展,胡老认为这应归功于他一贯坚持的“本人、本钱、本行”原则。所谓本人,就是技术和管理都是仰仗自己的公司,不过多地依赖别人和供应商,一定要牢牢抓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革生产是技术加经验的积累,外人很难对一家制革企业做出最合理地科学决断。本钱,就是用自有资金来发展,从来不靠借贷。新星除了创业初期资金困难,接受一些供应商先供货后付款外,后来从没有借贷过。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所以到目前为止,企业没有出现过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这保证了新星的健康发展。本行,就是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在本行业发展,绝不朝三暮四,向其它行业盲目扩张。新星不仅专注于制革本行,而且主要做牛皮鞋面革,很少涉及其它皮革产品。这就使新星在做专做强方面优势明显,在业界是少有的理智者,也因此在一次次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整中游刃有余,处变不惊。
制革业在中国有得搞
近几年来,国家的皮革新政似乎在限制制革业的发展,经济危机将皮革市场拖入低谷,皮革业陷入利润崩溃的边缘,这一切,让企业感到皮革业好像是夕阳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堪忧,然而,拨开暂时笼罩在制革业头上的阴影,我们就能发现一片明朗的天空。首先,国家近年的皮革新政,主观上并不是限制或禁止制革生产,只是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来解决制革生产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而制革污染并不是癌症,是完全可防、可治、可达标的。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和美国,仍然允许制革业存在,且相当发达,按道理讲,这些发达地区对环保要求得更严,制革业都能生存,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而新星胡老经常关心社会新闻、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政策,从而审时度势,及早下手解决环保问题,才没有使这一问题成为新星发展的绊脚石。所以,业界应该学习这种审时度势的思维,积极行动起来解决这一顽症,才是根本,不要再存任何侥幸。其次,目前市场低迷,是经济发展规律的正常体现,有低谷,就有高潮,市场经济的波浪形曲线发展是客观的,我们完全有信心期待市场好转。
特别是皮革制品,大多是民生必需产品,有着客观的刚性需求,只要人类还要穿鞋,它就不会消亡,所以,制革业只会不断发展进步,永远都不可能是夕阳产业。最后,皮革业的利润困境,是任何一个成熟行业和市场的共性,其它行业都会或早或晚地迎来暴利时代的终结,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升级生产技术和产品换代,完善科学管理机制,促进创新发展,才是皮革行业发展的根本。
胡老指出,有一种世俗的观点,认为制革业是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这完全是对行业缺乏深刻地认识,有可能会误导决策者对行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实际上,制革业是一种技术含量极高的时尚产业,它既传统又专业,是“技术+经验”的积累。从生皮到皮革制品的生产,贯穿了丰富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知识,其技术含量不比任何一项所谓的高科技产业低。皮革制品不管是原始社会中用以保护人类,还是现代社会时尚元素的组成部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直到现在,其特殊性能还用在包括国防领域等方面,是其它材料难以替代的。同时,皮革行业的国际化,也是目前全球最成熟的行业之一,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这一行业表示尊敬。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汽车和房地产受的影响最大,相应地,上游行业沙发革和汽车革生产厂家也受到拖累,但鞋革、包袋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皮革产品,则可能很快迎来复苏,这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人口众多,对皮革的需求肯定会逐步增长,而世界经济的前景,在全体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肯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皮革业已打下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制革业在中国有得搞,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
再回头来看新星,由于两头在外,在行业中,有不少人可能不知道新星,因为它几乎没有中间环节,在全国皮革市场上,也没有一个门店,更没有一个代理经销商。同时,新星的产品是一些传统品种,没有过分的新、奇、特。但新星做到了多年如一日地健康稳定发展,在市场变化莫测的今天,看似平淡的一点,却显得异常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