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鸽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前言

  鸽肉和鸽蛋产品营养丰富,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为药食同源类产品,能够抗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我国鸽业经历四十余年发展,在育种、养殖、加工、贸易等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如今成为继鸡、鸭、鹅之后的第四大家禽产业。但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鸽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目前在品种培育、养殖技术、精准饲喂、疫病防控、加工流通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我国鸽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 育种技术较为薄弱

  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芯片,也是现代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鸽业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目前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育种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力量较薄弱。育种技术研发人才匮乏,创新性较差,导致研发能力较不足,如饲喂、孵化、性状测定等育种技术均有待突破,高繁、快大、质优的优秀肉鸽品种(配套系)缺乏等。

  二是我国自主品种推广力度不足,养殖范围较窄。目前我国饲养的鸽品种仍以王鸽及其杂交种为主,尽管我国自主培育的“天翔1号”和“苏威1号”,性能优良,并有较大的供种能力,但是由于推广力度不足,目前养殖范围仍集中于京津冀、江浙等局部地区,良种覆盖率较低。

  三是系统选育和保种措施缺乏,鸽品种杂化、退化问题较严重。由于育种企业较少,养殖企业、养殖场(户)的育种意识不强,长期自繁自养,养而不选,部分养殖主体将商品乳鸽留种使用,导致良种性能下降严重。

  四是地方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进程缓慢。我国肉鸽遗传资源保护起步较晚,对地方品种挖掘、评价较少,阻碍了地方鸽特色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2. 疫病防治水平存在短板

  随着养鸽业的快速发展,对鸽疫病防治药品和防治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相关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研究成果落地缓慢,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养鸽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鸽养殖过程疫病防控缺乏技术规范。鸽子成对饲养、乳鸽与种鸽混合饲养等饲养方式特殊,饲养环境较复杂,容易诱发多种疾病,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治疗难度也逐渐加大。但当前鸽业缺乏系统的鸽疫病防控技术规程,养殖场(户)日常管理水平较低,疫病防控意识较差,多根据自身养殖和免疫经验开展防疫,随意性较大,疫病防控技术使用不合理,存在不少误区甚至错误,疫情潜在风险较高。

  二是鸽疫病专用诊断技术研究滞后。目前,鸽疫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虽然近年来基于PCR等的鸽病检测技术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多重检测、抗体检测、笼边快速检测等方面仍有待加强。随着鸽场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典型的鸽病例越来越少见,大多表现为不典型化或混合感染,开发准确、便捷的核酸及抗体检测试剂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鸽专用疫苗和减抗替抗产品缺乏。相对于鸡、鸭、鹅,鸽疫病专用疫苗及其缺乏,大部分疫病疫苗是套用、借用鸡病和水禽病的,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依赖鸡用疫苗,导致抗原匹配性不强,机体毒理性评价缺乏。此外,鸽细菌病的防控技术也多借用鸡用产品,过度依赖抗生素,蛋鸽兽药残留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非专用产品的使用,导致相关疾病的防控效果不理想。

  3. 多元价值挖掘不足

  鸽子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还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目前市场关注点只停留在部分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对鸽子多元价值挖掘不足。

  一是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仍有挖掘潜力。鸽肉、鸽蛋营养丰富,能够抗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对糖尿病、癌症有显著的益处。当前对鸽子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进行了部分挖掘,但相关营养健康研究仍然较少,科学数据较为缺乏;鸽产品品类单一,以活鸽或冷鲜鸽为主,分割食品、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品稀少,难以满足市场不同消费者需求。

  二是鸽文化挖掘极为不足。鸽子羽毛洁净、身段柔美、飞翔优雅,除本身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之外,被人类富裕了丰富的文化价值。鸽子是和平、幸福和爱情的象征,在国庆庆典、奥运会开幕等大型庆典活动中放飞鸽子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当前市场上对鸽子文化价值的挖掘较为浅显,多停留在传统认知和使用,没有将鸽子文化价值与当前文化发展、市场需求等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利用较少。

  三是对鸽多元价值的宣传科普较少。关于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除江浙、两广、新疆等有长期食用鸽肉、鸽蛋习俗的地区外,其他地区居民对鸽子的食用和药用了解均不足;关于鸽子的文化价值,除极少数爱鸽人士,广大消费者多停留在飞鸽传书、和平使者等浅显认知,对鸽子的历史、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等更是不甚了解。消费者对鸽多元文化的认知不足,严重限制了消费市场的拓展。

  4. 产业化程度待提高

  相较于其他家禽产业,我国鸽业生产以小规模为主,产业化程度较低。

  一是我国养鸽散户居多,规模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养鸽散户占据市场近80%份额,这些散户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影响到品种改良、饲料科学搭配、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既限制了生产效率提升,也不利于平均成本的下降,加剧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制约了肉鸽产业发展速度。

  二是鸽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较低。相较于其他家禽产业,鸽业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短,产加销环节联接不紧密,仅有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协会等对分散的养殖场(户)带动作用尚显不足,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抗风险能力差。

  三是现有养殖模式弊端显现,创新升级缓慢。除传统养殖模式外,现在养殖主体多采用“2+3”模式或“2+4”模式,实行人工孵化和调并仔技术,提高群体繁殖效率和产量,但是种鸽长期超负荷哺乳,导致体况和健康水平下降、利用年限缩短、疾病频发且难以控制,一定程度制约了鸽养殖转型升级。

  四是智能养殖设备使用较少。当前关于鸽养殖的智能设备研究较为丰富,涉及繁殖、孵化、饲喂、清洁以及环境控制等多个生产环节,但因投入成本较高、对生产者素质要求较高等原因,已有研究成果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以应用,除个别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外,绝大部分养殖场(户)的生产设备较落后。

  5. 政策支持力度较小

  中央和部分地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家禽产业的扶持力度,然而,鸽业与其他家禽产业相比,无论是产业体系、政策倾斜、经费投入,还是在规范发展、市场引领等方面,均显不足。当前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仅限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育种企业的科研项目,下沉至种鸽场、加工厂、养殖场(户)等主体的尚且没有。省级及以下地方性政策,多为搭乘乡村振兴发展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等,相较于其他畜种,分配到鸽业的资金极少。但是随着鸽业的发展,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成为必然趋势,养殖场(户)和鸽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度加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对鸽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凸显。但政府尚未出台良种、营养、机械、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或配套扶持政策。

  二、对策建议

  1. 加强育种研发,加大新品种繁育推广

  一是加强鸽业育种技术研发。培养、引进育种技术研发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组织系统性的研究机构,进行专项技术攻关,解决饲喂、孵化、性状测定等育种方面卡脖子问题,选育高繁、快大、质优的优秀肉鸽品种(配套系)及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提升育种技术水平。

  二是加强对新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鸽品种选育和保种的重要性的宣传,增强养殖场(户)的保种意识;育种企业与养殖场(户)进行协同合作,对购买自有品种的养殖场(户)提供技术、管理、疫病、饲料等专业服务,提升养殖场(户)引进良种的积极性;权威机构组织专家组对自有品种的优势进行经济性评估,从经济效益角度对自有品种进行权威认定,让更多养殖场(户)看到自有品种的优势,提升良种吸引力。

  三是增大对地方鸽遗传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推进鸽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借助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更加全面、系统开展我国地方鸽遗传资源特性评价,挖掘肉蛋品质、抗性等优良基因,明晰品种间遗传进化关系等问题,进一步充实我国肉鸽、蛋鸽遗传资源,进而运用现代育种技术手段,选育优良肉鸽、蛋鸽新品系。

  四是充分发挥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作用。建议联盟牵头成立产学研区域性育种联合体或区域性联盟组织,结合区域性的技术优势,加强技术交流与融合,开展全国联合育种,如“长三角鸽业科技创新与协同推广联盟”、“珠三角联盟”、“京津冀联盟”等,进行遗传资源共享、统一遗传评定、建立遗传联系、统一育种方案和分散育种群育种等。

  2. 推进鸽疫病防控规范化,加大专用技术和药品研发

  一是制定鸽养殖过程疫病防控技术标准。参考其他家禽疫病防控标准,根据鸽养殖实际情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肉鸽企业等,共同制定鸽养殖过程疫病防控技术标准,提升养殖人员疫病防控意识,规范其日常管理行为,推动鸽疫病防控规范化、科学化,降低鸽养殖疫病风险。

  二是开展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具体组织专家团队,对鸽疫病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为疫病诊断、临床用药等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提出鸽业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有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三是研究开发鸽疫病抗体检测产品。进一步推进鸽疫病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多重检测、抗体检测、笼边快速检测等方面,开发准确、便捷的核酸及抗体检测试剂,提升鸽疫病诊断准确率和诊断效率。

  四是研究开发鸽专用疫苗等药品。针对鸽新城疫、鸽毛滴虫病、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困扰当前鸽生产的主要疫病,积极开展专用疫苗和专用药品的研发,且在疫苗开发中需重视疫苗配套的高通量免疫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特别是疫苗热稳定等研究,避免疫苗在环境中长时间暴露而失活,以减少过度断水、断粮对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3. 深入挖掘鸽的多元价值,多途径开展鸽文化推广

  一是筛选培育高水平的商业化品种。按照“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建立营养导向型的鸽品种培育模式,通过分析鸽食品营养素供给特点,在提高出肉率和产蛋率的基础上,协同营养、口感、风味等品质,筛选培育高水平的商业化品种。

  二是构建鸽食品加工营养型技术指标体系。应用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调质改性处理,开发针对群体营养、个性化营养、精准化营养等不同需求的鸽食品,最大程度保留和提升鸽产品营养品质,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三是加大多类型鸽产品的开发。对现有产品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加大熟食、预制菜、保健品、“药食同源”产品等不同类型产品的开发,满足老中青多层级消费群体、传统主销区和其他新开发销售区等多地区的市场需求。打造高品质鸽产品品牌建设,以优质品种、优质产品为基础,在现有鸽产品品牌基础上,着重打造优质品牌,扩大知名度,增加鸽产品的品牌价值。

  四是不断挖掘和宣传鸽子文化价值。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平台,加强鸽文化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对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利用鸽文化拉动消费。

  4. 全面推动鸽业转型升级,助力鸽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积极引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推动饲料投喂、供水设施、集中孵化和鸽舍环境控制等养殖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和智能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推动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升。

  二是扶持重点鸽业龙头企业、优秀养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将养殖散户组织起来,延长产业链,加强产加销环节的链接,不断创新组织模式,如“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行业带动作用,提升整个产业组织化程度。

  三是在“2+3”模式或“2+4”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创新养殖模式,优化人工孵化技术、调并仔技术等的利用,在提升群体繁殖效率和产量的同时,也保证种鸽的健康水平和生产能力,提升种鸽利用年限和利用效率。

  5. 建立特色畜禽产业技术体系,加强鸽业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国家鸽业产业技术体系对鸽业全链条、全环节开展科研、推广和应用。近几年来,上海、北京等地方建立鸽业产业技术体系,对鸽种业、养殖、饲料、疫病防控、加工和功能性产品开发进行了深入研发、推广、应用,为地方鸽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累了很好的经验,科研基础、科研团队和人才、产业规模都已经具备,建议建立国家级的鸽业产业技术体系,为鸽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全面、系统、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继续加强对鸽业相关科学研究的支持。政府应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立项、人员组织、资金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推动鸽业科技成果得到更多的研发和转化应用。

  三是对鸽子良种推广与应用给予政策支持。建议加大对自主鸽品种的扶持力度,借鉴畜牧其他品种的补助做法,在养殖户购买种鸽时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以提高养殖场(户)引进、应用良种鸽的积极性。

  四是对鸽子标准化生产进行补贴。建议将部分重要的、成熟的鸽养殖智能机械设备纳入我国农机购置补贴名录,提升养殖场(户)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对鸽营养养殖整套设备、标准化鸽舍等给予建设补贴,提高养殖场(户)标准化养殖积极性。

  五是针对鸽新城疫、鸽毛滴虫病等重大疫病,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进行免费疫苗注射;如果条件有限,可以选择规模以上养殖场进行部分免费免疫,以降低疫病发生和传播范围。(本文有删节)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