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特色” 撬动“大产业”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紧紧围绕特色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全力以赴开辟乡村振兴的全新赛道。
01谋篇布局、强化规划,构建产业发展全新格局
瑷珲镇艳红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 蚂蚱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爱辉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特色养殖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爱辉区特色养殖业发展规划(2022-2027)》,出台《爱辉区扶持农业绿色发展优惠政策》,支持特色养殖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配套升级,且连续8年保持政策的延续性。截至目前,已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持资金4895万元,成功构建起“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完善规划引领体系
爱辉区深度对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学编制“1+8”发展战略规划,精心构建农林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布局,确立“寒地小龙虾产业示范带”“鹿产业全链发展带”“昆虫蛋白经济带”三大特色养殖产业带,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挖掘各乡村的特色优势。
强化要素保障体系
爱辉区制定了《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规范》《东亚飞蝗养殖技术指导手册》等一系列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确保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农产品食品安全例行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5%以上,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产业人才培育,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靶向引进60余名农业专家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伍,形成高端智库支撑。同时,开展“八个之冬”生产技术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养殖户赴山东、辽宁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学习,每年培养技术农民3000余人次,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02建设基地、强化科技,打造产业升级强劲引擎
张地营子乡 伊拉兔
规模化基地建设成果斐然
爱辉区由政府牵头,组建相关产业协会,与合作社、养殖大户结成抱团发展联合体。目前,已建成特色养殖基地25个,梅花鹿存栏量达1500余只,马鹿超800头,二代野猪突破1000头,伊拉兔8000余只,肉犬、观赏鸽、鸵鸟等特色品种养殖规模也在持续扩大。
科技赋能实现重大突破
爱辉区建立全市首个东亚飞蝗和寒地小龙虾标准化养殖基地。2023年,瑷珲村艳红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组建,东亚飞蝗养殖棚室达36栋,面积2万平方米。经过2年的技术探索,在高寒地区成功实现一年两茬的丰产养殖模式,基地年产量突破5万斤。克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合作攻关寒地小龙虾养殖难题,已在爱辉区首次实现越冬储虾、自繁育苗的基本功能。目前,寒地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1.5万平方米,年繁育蟹苗1000万尾,供应周边县市,辐射带动全市年生产小龙虾40万斤,产值突破2000万元。
联农带动机制持续优化
爱辉区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保底收购+利润分红”利益联结机制,畅通原料基地销售渠道,实现就地加工增值。这一机制带动了200余户农户,使他们年均增收2.3万元,切实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03延伸链条、强化品牌,开拓产业增值广阔空间
坤河乡 鸵鸟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爱辉区深化与山东孟氏集团合作,推动总投资3000万元的蚂蚱、冷水鱼加工项目落地投产。该项目引进4条全自动真空低温脱水等专利型生产线,年可加工蚂蚱100万斤,加工冷水鱼80万斤,推动全区蚂蚱产业产值突破4000万元、冷水鱼产值突破3000万元。克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40万元建设小龙虾预制菜生产厂,年可加工小龙虾20吨,预计营业收入突200万元。
大力发展定制农业
爱辉区依托浔然谷食品公司预制菜加工项目,根据地产畜禽产品上市时间,集中加工各村屯的 “一村一品” 产品,如毛尖蘑炖笨鸡、麻辣小龙虾、鹿肉罐头等 15 类预制菜品,有力推动了全区 “一村一品” 产业与定制农业的有机结合。
积极推动品牌建设
爱辉区精心打造“珲蝗”“浔然谷”“盘肠沟”“鹿缘春”等特色品牌,积极融入省市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其中,鹿缘春鹿业有限公司成功融入“九珍十八品”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开发出鹿筋粉、鹿血酒等 20 余种功能性保健食品。目前,全区入选“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名录的企业达5家,入选“极境寒养”市级区域公共品牌的企业有23家。这些举措全面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了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供稿:爱辉区农业农村局
编辑: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