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獭兔兔瘟免疫失败案例分析
一例獭兔兔瘟免疫失败案例分析
刘长浩 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兔瘟又称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世界及我国目前危害养兔业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病毒引起兔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1984年前后在江苏地区大面积发病以来,逐步引起了广大养殖者的重视,疫苗免疫成为预防本病唯一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虽然已经免疫疫苗,但仍有零星发病的病例。下面以1例来我公司的检测的临床病例,配合笔者近几年的临床走访经验归结兔瘟免疫失败几条原因,供广大养殖同仁参考,希望大家能在以后养殖过程中加以重视。
一、发病情况
莱芜一獭兔养殖场,饲养种獭兔300只,商品獭兔2500只左右,7月1号左右商品獭兔已免疫兔瘟灭活疫苗2ml,于7月中下旬商品獭兔开始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前肢向两侧伸展,头低下触笼底,四肢无力趴开,不吃不喝,拉稀或便秘,有的病兔能拖3—5天,最后衰竭而死发病早不呈批量,但天天有发病死亡出现,多是青幼兔,大量投喂抗生素药物,未见明显效果。已死亡獭兔及濒于死亡的獭兔进行解剖,
二、剖检病变
主要剖检变化为气管环出血,有泡沫状液体,肺严重出血,水肿、色红、有出血斑点,肝脏出血淤血,肾肿大,呈紫红或黑紫色,脾出血肿大,胃粘膜潮红,有出血点。
三、实验室诊断
HA试验:用人的O型红细胞作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取病兽肝脏匀浆,离心取上清液。在微量板上2倍稀释,加入1%人红细胞,于37℃作用60min,红细胞出现凝集,证明有病毒存在。
HI试验:用已知抗兔出血症病毒血清,检查病料中的未知病毒。在96孔V型微量滴定板上加被检病料肝组织悬液,做2倍稀释,然后加抗血清,摇匀,再加入1%人O型红细胞悬液,于37℃作用60min,所有红细胞,未出现凝集,证明本病毒为兔瘟病毒。
证实本兔场发生了兔病毒性出血症,建议其全场用百毒杀消毒,兔场入口设消毒池。并对所有病兔进行隔离。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葡萄糖,连用1周。停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对全场所有獭兔紧急进行兔瘟疫苗2倍量免疫。经积极处理,半月后病情得到控制,獭免死亡基本停止。
四、病情分析
后经详细了解,其免疫疫苗时,商品獭兔不断有拉稀,打喷嚏的病例出现,为控制病情,大群投喂了环丙沙星、磺胺六甲氧嘧啶,连用5天后病情好转,然后开始免疫疫苗,免疫疫苗10天左右,大群逐步开始发病。怀疑本次免疫失败主要是由于投喂大量药物导致的免疫应答功能低下,而导致免疫失败。
五、总结体会
结合以上病例,笔者总结分析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免疫失败原因,以供广大兔养殖户参考。
5.1免疫程序不合理
如今广大的兔农都很重视兔瘟免疫工作,但忽视了家兔个体的差异,采用同一个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如仔兔出生后体内有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对有母源抗体保护的仔兔实施接种免疫,常被母源抗体所中和,免疫效果不佳。同样,如首免时间过晚,在母源抗体消失后再接种疫苗,则会出现免疫空白时段,造成未免疫时已感染,错过了免疫的最佳时间。过早或过晚免疫都易导致兔瘟免疫失败。兔瘟一免理论保护期为6个月,但实际保护期低于6个月。因此,二免一般情况下60~75日龄即可接种二联苗或5月龄接种兔瘟单联苗,以后每4~6个月接种一次。若延迟接种,在延迟期内抗体滴度下降,强毒感染易发生兔瘟。
5.2 疫苗保存和使用不当
目前市售的多为兔瘟组织灭活苗,是一种均匀的混悬液,应当冷藏保存,保存温度在15℃以上或冷冻都易造成疫苗效价降低。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兔养殖户(或非法销售疫苗的兽药经营户)为图方便在常温下保存疫苗,这可能是导致疫苗失效或效价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购买疫苗时,最好到当地县级动物防疫部门进行选购。二是接种方法不当,有不少养殖户在免疫疫苗时只为快速省事,经常出现漏免,剂量不足等的情况,其次是接种途径不正确,应该皮下注射的疫苗,注入肌肉中,结果导致局部肿胀化脓,造成免疫效果非常差。
5.3 多种疫苗同时接种
根据近年来兔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兔主要疫病为兔瘟、魏氏梭菌、巴氏杆菌、粘液瘤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它们的首免时间都在1月龄左右,要根据当地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确定重要和次要免疫种类。不能在7d内将几种疫苗一起免疫接种,更不能将几种疫苗混合使用。因为免疫接种后,会产生应激反应,兔机体发生一定的机能变化,有的甚至体温稍微升高,如果在7d内几种疫苗同时接种,会降低免疫效果,造成保护率降低。
5.4 防疫消毒不严
在实际生产中,平时不注重消毒,环境当中已经存在大量的强毒株,大部分的养兔户在注射疫苗时都没有做到一兔一针,也不注意针头的消毒,可能在注射疫苗接种疫苗的同时,已经人为地造成兔瘟强毒感染;或者因消毒不严导致注。
5.5 疫病因素的影响
如果兔群中感染巴氏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波氏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等都会引起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病变,降低机体抵抗力,影响免疫效果。
5.6 饲养管理不当
兔瘟免疫接种产生抗体需要足够的营养,营养缺乏和不足会影响抗体生成的速度和数量。因此,应饲喂全价饲料,适当增加生物学价值高的蛋白质含量,进行科学饲养管理。在鼠害严重、应激、兔舍内氨气浓度过高时也同样会降低免疫效果。
5.7 药物因素
注射疫苗前后一周内大剂量使用各种抗生素等都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某些抗生素(磺胺类、四环素类、氟苯尼考等)、抗球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消毒剂和抗病毒药物能够破坏灭活疫苗的抗原性,干扰免疫应答。因此,在免疫的前后3天最好不要使用消毒药、抗生素、抗球虫药和抗病毒药。免疫接种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同时喂给左旋咪唑可有效提高兔群的免疫应答水平。
总之,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按程序准时免疫接种是取得良好免疫效果的基础。当有疾病发生或体质下降时不能进行免疫接种。我公司的临川监测数据表明,用兔瘟疫苗免疫过的母兔,其所产仔兔的母源抗体在35日龄内的保护率为100%,55~60日龄有75%不能抵御强毒攻击;70日龄有100%不能抵御病毒攻击;没有作兔瘟疫苗免疫的母兔,其仔兔45日龄时则完全不能抵御强毒攻击;无论母兔免疫与否,其仔兔在30日龄内均对兔瘟病毒不敏感。
因此,我公司根据实验室检测母源抗体水平和大量临床试验数据推荐兔瘟免疫程序为:未经免疫过的兔群仔兔在30日龄应用兔瘟疫苗进行首免,免疫过的兔群仔兔在35~45日龄应用兔瘟疫苗进行首免,每只兔皮下注射疫苗1ml,60~70日龄复免一次,成年兔每4个月免疫一次,每次注射疫苗2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