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养鸭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我国虽有丰富的鸭品种资源,但因原种场数量少、规模小,选育和繁育手段落后,种群处于自繁自养状态,本品种选育、品系选育和配套系杂交利用滞后,个体生产性能差异显著,遗传潜力尚未发挥,造成良种率低,供种不稳定,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良种推广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地影响了产业化发展。
我国的肉鸭品种包括北京鸭、番鸭和多个肉蛋兼用型品种。部分肉鸭品种通过长时间选育,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等指标已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但是,由于脂肪沉积能力强、皮脂率高,不适合制作我国传统肉鸭食品,造成供需不匹配,降低了经济效益。蛋鸭虽具有繁殖性能高的特点,但性成熟相对较晚、抗病力弱,还需要利用系统选育手段进一步改良。
二饲养管理条件落后 我国鸭养殖一直沿用传统的水域放牧、半放牧饲养方式。目前从全国的情况来看,虽然养鸭业在不断发展进步,逐步转向集约化生产,但大部分饲养方式仍然较为粗放,饲养条件简陋。主要采用成本低的开放式大棚生产模式,饲养环境差导致鸭病交叉感染严重、大量使用治疗药物,产品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在国际贸易日益发展的今天,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阻碍养鸭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防疫难度大 由于鸭的饲养较为分散,饲养环境不易封闭隔离,极易造成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相互传播。一旦发病,由于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的特性,将给养鸭业造成严重损失。一方面疾病发生引起鸭的生产性能下降,减少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带有安全隐患的产品在贸易中缺乏竞争力,不符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而,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疾病预防体系,坚决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科学免疫的基础上,提高鸭的生活环境质量、卫生水平、饲料品质和饮水安全,加强对饲养环境及生产设备的定期清洁和消毒,把疾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四深加工产业链不发达 家禽产品深加工是刺激消费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家禽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养鸭业除了为消费者提供最基本的鸭肉、鸭蛋外,还富有价值较高的附加产品,如鸭绒、鸭脖、鸭肠、鸭肝等。然而,我国水禽产品屠宰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规模小,跟不上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影响了产业化发展。综合近几年来肉鸭业的发展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全面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自己的特色产品,做好宣传工作,提升产品价值。
四、促进养鸭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良种繁育体系,调整产品结构 养鸭业在畜牧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相对于养鸡业而言,育种工作还处于不健全阶段。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可以利用准确、系统的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体系,遗传评定新技术、新方法,大规模联合育种技术以及繁殖生物学技术,培育出主导品种与特色品种,把育种工作与消费者需求和产品深加工业紧密联合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选育与开发利用,加快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特别是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
二扩大养殖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化发展 随着养鸭业饲料、人力等成本的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规模创造效益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个体、分散、单一经营者比例将逐步缩小,养鸭业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数量第一向质量第一转变。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借鉴养鸡业的“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扶持几个大型的外向型养鸭企业,与农户联合起来,按照规范化的生产和卫生管理要求进行统一组织生产,提供各项技术服务,严格控制饲料质量,提高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在养鸭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基础上,重点突破产品深加工、特色产品市场营销、产业链分散延伸,以利益互补的形式将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建立教、研、推相结合的科技增长机制,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养鸭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养鸭业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无法根据市场现状预测的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生产的盲目性。因此,建设养鸭行业信息体系,注重业内信息的收集与交流,为用户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增强宏观调控和规划的准确性,规避养殖风险是当前养鸭业需要解决的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