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鹅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 黑龙江省鹅产业存在问题
1 饲养方式粗放、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不高
黑龙江省肉鹅饲养历史悠久,近些年鹅产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和设施设备有了一定提升,但大多数养殖方式比较粗放,仍以传统的散养、放牧、舍饲、半舍饲为主,环控舍建设应用极少,基础设施和设备简陋,饲料配制技术落后,造成鹅成活率低、疾病频繁发生。由于养殖者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不强,导致饲养技术落后,限制了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育种工作落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籽鹅以产蛋多著称,由于缺乏系统的保种和选育工作,导致籽鹅种群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生产性能退化,遗传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籽鹅产蛋多,是杂交育种中优良母本,但政府、企业在育种工作中投入较少,以致籽鹅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在品种推广方面,多品种、多级别混杂、杂交乱配、自繁自养、生产性能不稳定,影响饲养效果。致使黑龙江省至今仍缺乏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和配套品系,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3 产业链利益联结松散,产业化程度低
多年来,黑龙江省鹅产业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发展、摸石头过河的状态,从饲料加工、鹅的育种、种鹅饲养、鹅苗孵化、肉鹅饲养、疾病防治、收购、屠宰加工以及市场销售等各环节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利益共享的产业链。虽然黑龙江对青鹅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影响能力,但其牵动能力较弱,加之省内大多数屠宰加工企业以眼前利益为主,不能有效组织养殖生产,黑龙江省养鹅还是季节性生产为主,屠宰企业常常是半年开工、半年闲,经常出现无鹅屠宰的困境;市场被屠宰企业控制,养殖户无活鹅低定价权,养殖风险大,盈利水平低,使广大养殖者利益受损。
4 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消费潜力有待挖掘
近年来,鹅肉等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但消费量仍是杯水车薪,尤其是我国“北养南销”的鹅业格局充分地暴露出黑龙江省内消费市场开发严重不足。鹅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小作坊为主,工业化与标准化程度低,屠宰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鹅肉制品虽有一定规模和影响,但品种单一、初加工产品品类相似,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鹅肉熟制品深加工没有充分挖掘,鹅油、鹅血、鹅绒、鹅毛等精深加工产业链尚未形成,导致黑龙江省优质鹅资源以原料输出成为常态,省内增值不够。
二 、黑龙江省鹅产业发展建议
1 挖掘品种资源潜力,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种业振兴,种源为重。不同区域鹅肉的消费特点不同,需要特定的品种提供保障。根据市场需求和食品加工需要,充分利用品种特点,培育新品系,建立配套系。
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多级联动,利用政府的力量在省内建立祖代种鹅场,采取良种补贴等方式,加强对籽鹅等地方品种的保护、选育工作,加大浙东白鹅、霍尔多巴吉鹅等引进鹅种的异地驯化、选育、利用和推广。利用育种和扩繁企业的力量建立父母代种鹅场,开展配套系的选育和推广,助力区域良种进程。利用广大养殖户的力量建立商品鹅场,在黑龙江省形成良种鹅三级繁育体系,促进鹅产业高质量发展。
2 建立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鹅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鹅病及其危害也随之增加。疾病危害鹅的健康,死亡率升高,对养鹅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应有效建立鹅场生物安全体系,阻断致病病原侵入鹅群,确保鹅健康安全生产。养殖场要提高疫病防控意识,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密切关注疫病流行动态,真正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3 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应重视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政府出台和落实政策,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对省内的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职业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三是充分发挥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作用,促进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三者合力研发,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的籽鹅种质资源优势,培育适宜寒区肉鹅品种(品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与此同时,深入开展标准化与规模化的现代养殖技术、种养循环养殖技术,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创建适度规模寒区肉鹅新型养殖方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走出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具地方特色的鹅产业化发展道路。
4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按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加大鹅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培育力度,紧紧围绕肉鹅产业,培育若干个规模大和带动能力强的鹅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黑龙江对青鹅业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相对集中稳固的养殖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和集团化运营。大力发展养殖产品加工,积极推动鹅肉、鹅血、鹅油等精深加工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里的鹅产品品牌,不断做大做强黑龙江省鹅产业。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更多现代化的养殖、加工等企业引进来,发挥龙头企业在羽绒加工、鹅肉加工、屠宰、养殖等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领带动作用。发展鹅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形式的鹅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促进黑龙江省优质鹅资源得以就地加工转化,形成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健康发展格局。
5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清洁发展
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丰富的饲草资源,推动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新模式,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生产出优质的鹅产品。加大病死鹅无害化处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养殖场所病死鹅无害化处理设施化水平;补齐粪污收集处理、粪肥施用设备等方面机械化程度不高的“短板”,实施雨污分流,规模化养鹅场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原料、养殖、饲料、加工、包装、运输、流通、销售全产业链进行质量控制;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清洁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