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肉鸭产业形势回顾与当前产业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
一、2024年肉鸭生产情况回顾
2024年肉鸭产业在宏观经济复苏疲软形势下,表现出较强的张力。肉鸭产业链条各环节都有一定利润,种禽端利润表现更为强势。
1.种禽端
年初强势拉高震荡,调整后稳健运行,下半年高位稳定,到11月末售价都在成本线以上,预期全年利润可观。
2024年1-11月鸭苗均价3.83元/只,鸭苗完全成本2.65元/只,单只利润1.18元。其中,上半年鸭苗均价3.46元/只,鸭苗完全成本2.6元/只,只利润0.86元。三季度鸭苗均价4.25元/只,鸭苗完全成本2.7元/只,只利润1.55元;10-11月鸭苗均价4.2元/只,完全成本2.72元/只,只利润1.48元/只。
1-11月市场种蛋交易均价2.38元/个,种蛋成本1.83元/个,利润0.55元/个。其中市场种蛋交易上半年平均2.04元/个,种蛋成本1.8元/个,利润0.24元/个。下半年三季度平均2.76元/个,种蛋成本1.85元/个,利润0.91元/个。10-11月交易价格2.28元/个,成本1.87元/个,利润0.41元/个。
2.屠宰端
一季度利润较好,二季度及下半年利润收窄,全年利润好于2023年。1-11月鸭分割产品综合均价7 776元/吨,成本7 479元/吨,吨利润297元。其中一季度综合售价8 197元/吨,吨成本7 864元,吨利润333元;二季度综合售价7 548元/吨,吨成本7 248元,吨利润300元;三季度综合售价7 583元/吨,吨成本7 317元,吨利润266元。10-11月份综合售价7 312元/吨,吨成本7 672元/吨,吨亏损360元。
3.养殖端
全年利润相对稳定,市场偏弱,保持生产基本利润,同比低于往年,尤其是6-8月期间。
2024年1-11月市场毛鸭交易均价7.96元/千克,上半年震荡调整,毛鸭交易均价7.98元/千克,其中一季度8.2元/千克,二季度7.98元/千克,年中利润收窄,三季度趋于稳定,三季度均价7.98元/千克。10-11月份均价7.76元/千克。养殖成本平均7.30元/千克,利润0.42元/千克,按只重3千克计算,只均利润1.26元。
二、2024年肉鸭产业各环节利润构成分析
1.种禽端
2023年四季度种禽端集中去产能,快速扭转鸭苗价格弱势局面;2024年4-5月受疫病影响产能未及预期,支撑鸭苗价格上涨;下半年8-9月受连续降雨、高温高湿影响,种鸭生产指标同比下降15%~20%,被动去产能;10-11月集中淘汰老龄及低产能种鸭,加快产能净化,导致鸭苗供应略紧。整体来看,2024年种禽端产能不及预期成为鸭苗价格长期居于中高价位的重要支撑。
2.屠宰端
2024年屠宰主产品售价同比低于2023年,但2024年副产品价格远高于2023年,尤其是鸭毛价格。这对屠宰端利润构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鸭苗价格的有力支撑。自2024年年初饲料价格持续回落,降低了屠宰造肉成本,有利于利润抬升。5月份屠宰端在投放合同时,合同政策理性上涨,极大改善了往年6-8月份回收高成本低质量的情况,有效控制了成本增加。11月鸭毛价格下行,屠宰承压,带动苗价下行。
3.养殖端
2024年利润相对偏薄,尤其是6-8月,同比下降45%~55%。处于链条的下游端,多受限于屠宰合同政策,利润空间受压缩;商品肉鸡毛鸡价格低迷乏力,盈亏交互利润不稳,部分转向养商品肉鸭,挤占肉鸭养殖资源及利润;2024年商品养殖较为顺利,只鸭耗用药费有明显改善,同比下降20%~25%;饲料价格持续下降为养殖创造了利润空间。
三、2024年1-11月份肉鸭产业形势小结
价格层面。2024年肉鸭产业各环节都有一定的利润,种禽端表现更为强势,主要促成因素在于饲料价格的回落及鸭毛价格的高位运行。种禽端主动与被动去产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链条的良性有力运行。而从产品售价形势来看,消费依然低迷,经济提振乏力。
供需层面。2023年四季度种禽端集中主动去产能、2024年4-5月及下半年两次被动去产能,从而调控了整个链条的产能供给。鸭肉需求面,一方面由于自身恢复周期缓慢,另一方面受制于猪肉、鸡肉价格的弱势,终端消费低迷,制约了整个产业的盈利空间拓展,使得产业只能在饲料价格回落及鸭毛价格高位释放出来的利润空间内徘徊,博弈分润。
宏观层面。一方面需要持续关注国内整个肉类消费及鸭肉出口量变化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由于2024年肉鸭产业相对良好的形势,导致整个行业出现2023年关停屠宰的产能重新启动、种禽端产能扩张加速等新趋势、新动向。最后种禽端祖代持续向好的形势,也会导致种禽遗传育种改良等方面的加速推进,势必对白羽肉鸭格局变革产生连锁反应。
四、当前肉鸭产业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
1.生产周期短产出高
相较于其他畜禽养殖,肉鸭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一般为大合同鸭饲养35~38天,可长到2.7~3.0千克,用以分割或生产大白条鸭,小合同鸭饲养28~32天,可长到1.8~2.0千克左右,用以生产小白条鸭,所以肉鸭生产一年可进行多批养殖(可达6~8批),生产效率高,这大大增加了利润潜能空间。
2.生产和消费区域性强
从生产消费区域看,肉鸭养殖主要集中在山东区域,约占全国60%的规模,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四川、广东、广西、山东。这也带来养殖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明显不匹配的问题,反映在产业链布局上,山东主要以养殖和初级加工(屠宰分割)为主,为南方提供原材料,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环节是山东的一个短板。
3.鸭产品分类更趋细化
随着食品加工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引导,肉鸭产品的分类逐渐细化。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鸭肉相关产品,具体产品上可分为鸭胸肉、鸭脖、鸭翅、鸭舌、鸭头、鸭腿、鸭脯、鸭掌、鸭架,主要去向可以分为熟食产品和卤肉产品。第二类为鸭副产品,其具体包括鸭血、鸭杂、羽绒等产品,主要产业去向为餐饮行业、食品行业和服装行业。
4.生产形势倒逼种禽升级
当前种禽生产生物安全防护体系较弱,受疫病影响较大,疫病带来的养殖指标下滑,势必会加速养殖专业化、规范化的进程。近年来极端天气较多,持续降雨、高温高湿显著影响种鸭生产、造成孵化指标下降,这势必会引发行业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加速老破旧产能的淘汰进程,促进种禽生产环节提档升级。
5.屠宰上下游博弈加剧
一是经销博弈加剧。在消费乏力的行情下,经销端为保证资金流动,多以低库存状态应对,导致产品大多积压于屠宰库存,而屠宰端意图加快库存周转,导致屠宰端与经销端的矛盾冲突愈加激烈,博弈将进一步加剧。
二是同行业竞争加剧。2024年除去大白条屠宰保持产能稳定,小白条与分割领域通过新建车间、旧场重启等模式使得产能都有所增加,同比上升5%~10%,势必加剧同业竞争格局。
6.规模化集约养殖加快
由于产业发展形势需求,肉鸭养殖环节逐步趋于高度集中化,规模化养殖进程加速。产业对资本的吸引能力不断增强,更多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肉鸭行业,这为投资建设大规模养殖场,加快规模化养殖创造了条件。部分肉鸡养殖户转向肉鸭养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肉鸭规模化养殖进程。据屠宰数据反映2024年户均养殖规模达到1.5万只以上,接近2019年两倍。
7.延长产业链是重要趋势
多数屠宰加工企业有延伸产业链条,向调理品、熟食品等下游产业布局的想法,但受限研发力量、投资成本、品牌建设与经营的制约较大。在竞争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这或将成为一个趋势或风口。
从市场前景看,禽肉优势不断显现,如团膳餐饮消费渠道多样化、预制菜等深加工推动需求多样化、休闲食品消费需求扩大等,这为企业延伸、布局产业链创造了利好机遇和条件。
五、肉鸭产业存在问题及建议
1.种鸭放养模式带来较多问题
当前依然存在种鸭企业把鸭放给农户代养、回收种蛋孵化的现象,其中不乏行业龙头企业,农户养殖管理不规范、设施设备落后、生物安全意识低,疾病净化更难落实,导致鸭子的生产性能、鸭苗质量与标准差距较大。大公司对这种放养模式的弊端都能认识到,但升级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如果全部自养,会面临基础建设投入成本过高、难招工等问题。
建议:加强种业管理执法,严厉打击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具体措施上可以彻查种蛋来源、检查《畜禽养殖条件合格证》倒逼种鸭规范生产。
2.屠宰端的加工自动化水平低
不同于肉鸡,肉鸭主要在中国饲养、加工,屠宰加工,国外没有成熟技术工艺和产品可以引进、借鉴,主要靠国内自主研发,加工技术工艺落后、自动化水平低、用工量大,导致屠宰(冷藏)企业普遍面临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部分有实力的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取得一些成果,但为了保持行业的领先位置,对外不会共享,行业整体效率难以提高。
建议:争取将肉鸭智能化屠宰加工设备、肉鸭自动出栏系统等环节技术攻关纳入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储备,产学研协同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并推广应用。
3.追求低造肉成本导致鸭肉风味变差
当下在成本竞争激烈态势下,从业者不顾肉鸭正常的营养需求,人为调控饲料配方、降低料肉比缩短饲养周期。以山东为例,以前肉鸭养殖周期多在40-42天,料肉比平均1.85;现在养大鸭的饲养周期缩短到了35-38天,料肉比降低至1.65~1.75,在出毛量与肉鸭熟制品体验中,口感变差,导致消费者购买欲望降低。
建议:从屠宰加工入手,屠宰行业约定出栏时间,同时调整饲料配方设计,以满足消费群体口味需求为重要导向,合理审慎制定肉鸭养殖出栏周期并优化,改进饲料配方。
4.鸭粪处理利用仍是行业难点
鸭区别于鸡的生理消化结构,鸭粪含水量大,不易收集和处理,目前通过还林降解、黑膜氧化、沉淀发酵等方式均难以实现低成本运行。部分养殖场鸭粪处理不力,成为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一部分,政府部门不得不下大力整治,压缩着养殖空间。
建议:一是加强鸭粪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增强技术支撑;二是在产业布局上,优化种养配套,为种养循环打下基础;三是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在养鸭重点县区或养殖密集区,建立鸭粪集中处理中心。
编辑: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