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协会张康宁:养鹅产业的市场分析
导 语
2025年9月12—14日,2025年“任氏孵化”杯中国鹅产业信息与技术研讨会于江苏镇江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行业主管领导、明星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等产、学、研精英共同交流和分享。现根据报告嘉宾——中国畜牧业协会水禽分会张康宁执行会长现场报告内容整理笔记如下。
养鹅产业的市场分析
中国畜牧业协会水禽分会执行会长 张康宁
在中国畜牧业的细分领域中,养鹅产业凭借其独特的生产属性与消费场景,既承载着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也面临着规模化转型中的诸多挑战。从生产端的养殖模式到消费端的市场偏好,从短期价格波动到长期产业升级,养鹅产业正处于“痛点与机遇并存”的发展阶段。基于行业实践与市场数据,可从市场特点与未来趋势两大维度,深入剖析这一产业的发展逻辑。
一、养鹅产业的市场特点:多重属性交织下的产业现状
养鹅产业的市场表现,与其自身的行业属性、产业链结构、区域差异及周期规律深度绑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畜禽产业的鲜明特征。
1.行业属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困境
当前养鹅产业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养殖的桎梏,在规模化推进中暴露出诸多适配性问题。一方面,主流的旱养模式与规模化饲养体系,未能充分契合鹅的水禽生理需求,直接导致种鹅繁殖力偏低、肉鹅羽毛质量下降、疫病发生率上升等连锁反应,成为制约产业效率的核心痛点;另一方面,产业门槛呈现“矛盾性”特征,进入门槛低,中小散户与区域性企业可快速参与,但资金需求量大且短期收益有限,叠加局部市场风险较高,使得不少从业者面临“投入大、回本慢”的困境。
从市场需求端看,养鹅产业已进入“存量经济时代”:鹅产品并非居民日常刚需,更多作为“改善型消费”选择,需求弹性相对较大。不过,近年来鹅羽绒、荣昌卤鹅等爆品的崛起,为产业注入了新动能,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此外,产业技术水平仍待提升——与现代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的融合度较低,虽无需颠覆性技术突破,但需大量“小而精”的技术集成,如精细化饲喂、疫病防控等,技术落地成本与难度客观存在。
2.产业链结构:分层定位下的价值差异
养鹅产业链呈现“上游农业化、中游工业化、下游商业化”的分层特征,各环节的发展目标与价值逻辑截然不同。
上游(育种、种鹅生产、肉鹅生产):
属于农业集约化生产范畴,核心追求是“工业化”。通过标准化的种鹅培育、肉鹅养殖,实现产能稳定与成本可控,但受自然环境、养殖技术影响较大,产品均一性较难保障;
中游(孵化、饲料、屠宰加工):
偏向工业生产属性,以“标准化”为核心目标。从种蛋孵化的温湿度控制,到饲料配方的精准配比,再到屠宰加工的流程规范,每一步都需符合工业生产的质量标准,是连接上游与下游的关键纽带;
下游(食品市场):
属于商业流通环节,核心方向是“品牌化”。通过包装、营销与渠道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也是产业链中利润空间相对较大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上游的苗鹅与肉鹅产品,因属于初级农产品范畴,难以形成强品牌认知,但“质量溢价”效应已初步显现:产品品质稳定、疫病防控到位的企业,其苗鹅与肉鹅在市场中可获得5%-10%的价格优势,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3.区域特征:生产与消费的“本地化闭环”
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消费习惯及政策扶持的综合影响,养鹅产业呈现“区域性生产、区域性消费”的显著特征,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市场闭环”。
在生产端,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东北凭借饲料成本低的优势,成为肉鹅养殖的重要基地;江苏、广东等省份则依托养殖传统与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从育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这些区域的政策扶持(如养殖补贴、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其竞争优势,成为“适合养殖的核心区域”。
在消费端,饮食习惯与地方文化决定了鹅产品的加工与消费模式:广式烧鹅的皮脆肉嫩、潮汕卤鹅的酱香浓郁、扬州盐水鹅的清淡鲜美、东北铁锅炖大鹅的醇厚入味,这些地域特色加工方式,让当地消费者形成了稳定的消费习惯,甚至“成瘾性”偏好。这种消费粘性也催生了一批区域品牌,如荣昌卤鹅、潮汕卤鹅等,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名片”。
4.周期规律:价格波动中的经营逻辑
养鹅产业因“大公司少、中小散户与区域企业主导”的市场格局,呈现出“价格波动大、周期性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华东地区(作为全国养鹅主产区之一)的价格数据,极具参考价值。
从月度周期来看,苗鹅与肉鹅价格呈现“季节性分化”:苗鹅全年平均价格为11.4元/只,上半年(1-6月)平均仅8.5元/只,下半年(7-12月)则升至14.3元/只,增幅达68%,6-11月孵化的鹅苗价格显著偏高;肉鹅全年平均价格8.2元/斤,5-8月价格最低(平均7.5元/斤),而年初1-4月与年末9-12月的8个月内,价格均高于年平均水平,5月下旬至12月底孵化的鹅苗,饲养后更易获得好收益。
近10年华东区苗鹅月度价格曲线
近10年华东区白羽肉鹅月度价格曲线
从年度周期来看,苗鹅与肉鹅价格均遵循“4年一个大周期”的规律,但受2018年非洲猪瘟、2020年新冠疫情及国际羽绒价格波动的影响,周期曾出现短期偏移。不过,随着这些外部因素的弱化,供需关系将重新主导价格,周期规律有望逐步回归。
近10年华东区苗鹅价格年度曲线
近10年华东区肉鹅价格年度曲线
对从业者而言,“逆周期调节”是提升利润的关键。通过分析价格周期与外部影响因素,在价格低谷期增加种鹅存栏、扩大孵化规模,在价格高峰期集中出栏,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数据显示,年度苗鹅价格高于均价的年份仅占三分之一,精准把握周期节奏,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养鹅产业的未来趋势:多维度升级下的发展机遇
随着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推进,养鹅产业的未来趋势已逐渐清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价值升级”转变,呈现出四大核心方向。
1. 肉鹅上市体重趋大:适配分割需求,追求规模效率
消费市场对鹅产品的加工需求正在改变肉鹅的养殖标准。10年前,市场对肉鹅的要求是“70天出栏、体重7斤”,而当前主流需求已提升至“10斤以上”;未来,随着白条鹅分割切块消费的普及,大体型肉鹅将更受青睐,预计大体重品种的市场占比将超过70%。
这一趋势要求企业调整养殖策略:一方面,优先选择早期生长速度快的大品种鹅,如扬州鹅、皖西白鹅等;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追求“成本优势”与“效率优势”。规模化饲养体系需进一步优化,降低单位体重的饲料消耗与养殖周期,以适配大体型肉鹅的盈利逻辑。
2. 肉鹅上市品质趋优:延长饲养周期,挖掘地方品种价值
消费者对“优质鹅肉”的需求,正在推动产业从“追求出栏速度”向“追求肉质口感”转变。目前,90天、120天、150天饲养周期的肉鹅产量逐步增多,这类鹅或为快大鹅的“续养增重”,或为地方品种的精准选育——如浙东白鹅、皖西白鹅等地方品种,凭借其肉质紧实、风味浓郁的特点,成为高端消费市场的“宠儿”。
品质升级的核心逻辑,是“时间换价值”:延长饲养周期虽会增加短期成本,但可通过肉质提升实现价格溢价——以150天周期的浙东白鹅为例,其市场价格较70天快大鹅高30%以上,且需求持续增长。未来,地方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
3. 市场趋向品牌化:区域特色为基,构建“品类认知”
养鹅产业的品牌化进程,正以“区域特色”为突破口,形成类似“法国葡萄酒”的“产区+品种”品牌逻辑。狮头鹅、皖西白鹅、浙东白鹅、扬州鹅等地方鹅种,依托当地悠久的养鹅历史,已形成“约定俗成的标准化体系”。从留种方式、饲养管理,到加工工艺、销售渠道,均有稳定的行业规范,这种“隐性标准”成为区域品牌的核心支撑。
例如,潮汕卤鹅依托当地“卤制文化”,将狮头鹅的肉质优势与卤料工艺结合,形成“潮汕卤鹅=优质卤味”的品类认知;扬州盐水鹅则凭借“清淡本味”的特点,成为华东地区夏季消费的代表性产品。未来,区域品牌将进一步向“IP化”发展,通过文化赋能与渠道拓展,打破“区域性消费”的局限,走向全国市场。
4.特色副产品成主角:羽毛价值凸显,品种培育转向“多元价值”
过去,肉鹅养殖的核心收益依赖“鹅肉销售”,而如今,副产品的价值已不容忽视。以当前市场价格为例,一只8斤重的肉鹅,活鹅售价约64元,其中鹅毛(11元/只)与刀翎毛(17元/只)合计28元,占比高达43.7%,羽毛已成为与鹅肉同等重要的收益来源。
这一变化推动产业将“副产品价值”纳入品种培育核心目标:未来,培育“高产毛量”的专用品种、开发鹅绒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鹅肝、鹅血等副产品的深加工也在起步,如鹅肝酱、鹅血粉丝等产品的市场接受度逐步提升,“全产业链价值挖掘”将成为养鹅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把握规律,拥抱升级,开启养鹅产业新周期
养鹅产业作为中国畜牧业的特色细分领域,既面临着养殖模式适配性不足、技术集成度低、短期市场风险高等挑战,也拥有区域品牌积淀、副产品价值释放、消费升级驱动等机遇。从市场特点来看,其“区域性、周期性”的规律为从业者提供了精准经营的依据;从未来趋势来看,“体重趋大、品质趋优、品牌化、副产品主导”的升级方向,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
对养鹅企业而言,唯有精准把握市场周期,以技术升级破解养殖痛点,以品质提升契合消费需求,以品牌建设挖掘区域价值,以多元开发释放副产品潜力,才能在产业转型中占据先机。未来,随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推进,养鹅产业有望突破“小散弱”的传统格局,迈向更高效、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新发展阶段。
编辑: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