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唐:生态养鸭铺就致富路
生态养鸭铺就致富路
——山东省高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
人民日报记者 高云才
荣达公司鸭苗孵化场。周统浩摄(人民视觉)
规模化养殖——
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口袋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养殖棚舍。90后新农人闫运栋连说:“想不到,养鸭子也能成为致富产业。”
闫运栋家里4口人、8.8亩地,过去家庭收入主要靠种庄稼。前几年,闫运栋的父亲看到有的村民在县里的公司养鸭不少挣钱,心思活动了,也琢磨租一个养殖棚舍。
租棚养鸭起步并不容易。一个棚一茬养殖7000只,一年出栏6次,这个养殖模式让老闫心里有点打鼓。但一想到一个棚年收入可观,他又打起了精神。
老闫说的公司,是高唐县山东荣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带着干,手把手地教,老闫第一年养鸭就赚了10多万元。接下来的两年,收入更是翻了番。
父亲的经历让闫运栋动了心。老闫包3个棚,小闫包3个棚,“两代人养鸭”在村里成为佳话。
规模化养殖靠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对于养殖户规模化养鸭,公司统一发放优质鸭苗,提供技术指导,按每斤比市场价高出2毛钱收回成鸭。”荣达公司董事长徐保旗说。
目前荣达公司已形成集育种、种鸭饲养、鸭苗孵化、商品肉鸭养殖、饲料加工、深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肉鸭最大存栏量400万羽,孵化场年生产鸭苗1亿羽。鸭产业辐射高唐县12个乡镇以及周边8个县(市),带动2000多家养殖户。公司服务的家庭农场形态的养殖户达130多户。
专业化管理——
解决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难题
从技术员到养殖户,90后时培利尝到了专业化养鸭的甜头。
2012年,时培利从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后,来到荣达公司当起技术员,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
“想是一回事,干是另外一回事。”2015年,时培利选择了程庄农场的简易棚舍,开始了他的养殖探索。简易棚舍空间小、环境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温度不好控制。
不惧困难,他每天认真钻研养殖技术。每隔两小时进行棚舍通风,及时查看鸭子生长状况并做好记录,精准调控风力和温度,科学把握投喂时间和投喂量。赶上公司棚舍更新换代,他申请将简易棚舍改为封闭棚舍,通风和温度问题得到解决,养殖指标越来越好。当年年底,终于扭亏为盈。“养鸭专业化给规模化增添动力。”时培利说。
荣达公司孵化厂分管技术的副厂长刘勇说:“从第一代的竹竿、草帘子、地网养殖,到第五代玻璃钢保温板、水泥檩条、排污池、高网养殖,专业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
“专业化涉及鸭产业各环节,对于企业和养殖户来说,都是立身之本。依托专业化,我们养鸭逐渐从小作坊变成现代化的农业大工厂。”徐保旗说。
绿色化发展——
种养结合,用生态办法解决养殖污染
张蒙从吉林建筑大学毕业后,了解到荣达公司养鸭的名气,就来到这里,当上了养鸭新农人。
在高唐县尹集镇宋庄村的养殖基地,张蒙租下1个棚舍。别人养鸭,一般1年出栏6茬鸭子,张蒙通过技术革新,硬是出栏7茬,1年下来纯收入达到57.6万元。
收入虽然可观,但越来越多的鸭粪怎么处理?
“龙头公司就是要解决养殖户困难。”徐保旗说,“我们坚持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推进养殖模式绿色化提升。”在荣达公司,鸭粪经处理后转化为沼气、沼液,沼气给养殖大棚发电、照明和供暖,沼液用来还田。
徐保旗认为:“要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产全过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提升乡村产业效率。”
虽是寒冬,但在荣达牧草种植试验站大棚里,各种牧草郁郁葱葱。多年来,荣达公司测试了60多种有效转化粪污的牧草。
绿色发展,让高唐鸭产业焕发新气象。
数字化升级——
延链补链强链,让新技术为产业发展赋能
转型升级,让80后张士勇充满信心。
2017年,张士勇在荣达公司蒋官屯农场承包养鸭棚舍。“要养得好,必须跟上时代,养鸭得依托智能化。”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把智慧养殖嵌入养鸭产业中。
在张士勇的智慧农场,养鸭实现了全程数字化。鸭舍温度、通风风力、鸭子生长情况,全都通过电脑监控,养殖方案根据数据随时调整。
从孵化到养殖,从饲料到屠宰,荣达公司每个环节都严格控制,着力打造高质量鸭肉品牌。“要让消费者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牛广峰说。在优质肉鸭新品种培育方面,荣达公司建成了标准化育种场,主要用于优质双黑白羽肉鸭选育,实现孵化场——养殖户——屠宰厂——饲料厂产业链运作经营模式,各个环节协同推进。(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