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用鹿科动物简述

  鹿科动物是最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类群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世界鹿科动物现存38种,我国有16种,均为传统重要药用动物。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化浪潮推动世界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各种文化的加速交汇,及鹿产品开发研究不断进展和天然绿色保健型产品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鹿产品在医疗、保健等领域的重要价值更引起国内外重视,市场也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这使古老而新兴的鹿产业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中的朝阳产业。我国药用鹿科动物研究资料迄今未见全面系统报道,现总结国内外学者及笔者多年来对我国药用鹿科动物的研究成果并做如下汇总,以期为全面反映我国药用鹿科动物的基本现状和研究水平,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我国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鹿类资源的同时,推动我国鹿产业的加速发展而提供较为完整的基础资料。

  1.梅花鹿Cervus nipp Temminck

  [别名]花鹿、鹿、哈,班龙(古称)。

  [分布]为亚洲东部特产种类。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目前野生较少,大部分为家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韩国等地。

  [濒危情况] IUCN(2009):无危(LC)。《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

  [药用部位]茸、角、鹿角胶、鹿角霜等入药。

  [药材性状]

  1、鹿茸:呈圆柱状分支,具1个分支者习称“二杠”,主支习称“大挺”,长17~20厘米,锯口直径4~5厘米,离锯口约l厘米处分出侧支,习称“门庄”,长9~15厘米,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具2个分支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厘米,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支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体轻:气微腥,味微咸。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嗣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2、鹿角:通常分成3~4支,全长30~60厘米,直径2.5~5厘米:侧支多向两旁伸展,第1支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2支与第1支相距较远,主支末端分成2小支。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支端灰白色。支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3、鹿角胶:呈扁方形块。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质脆,易碎,断面光亮。气微,味微甜。

  4、鹿角霜: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别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偶见灰色或灰棕色斑点。体轻,质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层有蜂窝状小孔,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吸湿性。气微,味淡,嚼之有黏牙感。

  [化学成分]鹿茸中含有多种具有特殊药效作用的物质,主要有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两大类。水溶性成分包括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多胺、黏蛋白、黏多糖、氢基己糖和葡萄糖等。总氢基酸含量达50.13%,氨基酸种类多达20余种,包括人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还含有中性糖、氨基糖、黏蛋白和少量黏多糖(玻璃糖醛酸和硫酸软骨素A)等。脂溶性成分主要有磷脂、甾体化合物、脂肪酸、中性脂肪酸和前列腺素等。磷脂类中除含量最多的卵磷脂外,还有人从鹿茸中分离得到神经酰胺磷脂类、溶血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酸、溶血磷脂酰乙醇等物质。甾体化合物中含有重要的活性物质,如雌酮、雌二醇、前列腺素1、前列腺素2、前列腺素1a、前列腺素1b等性激素和激素样物质。此外,鹿茸中还含有不溶于任何中性溶剂的成分,这类成分主要包括硬蛋白、胶原蛋白等物质。

  2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

  [别名]赤鹿、八叉鹿、黄臀赤鹿、白臀鹿、红鹿。

  [分布]分布较广。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贺兰山、青海、甘肃等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韩国等。

  [濒危情况] IUCN(2009):无危(LC)。《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药用部位]茸、角、鹿角胶、鹿角霜等入药。

  [药材性状]

  1、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支较多,侧支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马鹿川西亚种即白臀鹿茸习称草茸)

  (1)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厘米,直径约3厘米。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厘米,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支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2)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厘米。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支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马鹿茸分锯茸和砍茸2种。

  2、马鹿角:呈分支状,通常分成4~6支,全长50~120厘米。主支弯曲,直径3~6厘米: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支多向一面伸展,第1支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2支靠近第1支伸出,习称“坐地分支”;第2支与第3支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棱,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气微,味微咸。

  3、鹿角胶:呈扁方形块。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质脆,易碎,断面光亮。气微,味微甜。

  4、鹿角霜: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偶见灰色或灰棕色斑点。体轻,质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层有蜂窝状小孔,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吸湿性。气微,味淡,嚼之有黏牙感。

  3.欧亚驼鹿 Alces alces(Linnaeus)

  [别名]麇、罕达犴、堪达罕。

  [分布]为环北极型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和北美大陆的北部。我国为欧亚驼鹿分布区的南缘,历史上分布较广,数量亦较多。现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北部和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

  [濒危情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药用部位]角入药。

  [药材性状]欧亚驼鹿角形较大,主干成宽阔的掌状,尖端突出,眉叉又分小叉,亦有连眉叉也融合在一起成较大的掌状。

  4.狍 Capreolus capreolus(Linnaeus)

  [别名]欧洲狍、狍子、瘴狍、野羊、狍鹿、咖夏。

  [分布]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甘肃、宁夏、湖北、陕西等地。

  [濒危情况] IUCN(2009):无危(LC)。

  [药用部位]茸、角、肺及血入药。

  [化学成分]茸及角含大量骨胶原、肽类、氨基酸、硫酸软骨素、钙、磷、铁、镁、铜等,尚有报道含有锌、铅、镉、镍、铬,这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血含黄体酮、雌激素、睾酮。垂体含促间质细胞激素,幼体垂体促间质细胞激素含量不随季节变化。瘤胃冬季含粗蛋白213克/千克、含磷16克/千克、锌59毫克/千克、铜8.1毫克/千克、镉0.27毫克/千克。

  5.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Linnacus)

  [别名]角鹿、四不像。

  [分布]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已人工引进到南乔治亚岛上,生有状况良好。据考证,我国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国内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濒危情况]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药用部位]角入药。

  [药材性状]驯鹿角支叉不多,但各支分叉复杂,角面光滑,眉叉(第1支)呈掌状,角干末端也常呈掌状。

  6.毛冠鹿 Elapkodus cephalophus Milne-Edwards

  [别名]黑麂、青麂、黑鹿、青鹿、奇诺、研、隐角鹿、簇鹿。

  [分布]只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亚热带丘陵地区,北限秦岭,西至西藏东部,南限在北回归线附近。

  [濒危情况] IUCN(2009):近危(NT)。

  [药用部位]茸入药。

  [应 用]同水鹿。

  [用法用量]同水鹿。

  7.麇鹿 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

  [别名]四不像、大卫神父鹿。

  [分布]原产于中国长江巾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体长达2米,重300千克。在10000~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分布,从山西北部到黑龙江。在朝鲜、韩国和日本也发现过麋鹿化石。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在自然界已经灭绝。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200~300头。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甫发现并寄回法国,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Milne-Edwards)确定拉丁种名,各国公使纷纷用贿赂、偷盗等手段,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被饥民和后来的八国联军猎杀抢劫,从此在中国消失。1898年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将流散到巴黎、安特卫普、柏林和科隆的18头麋鹿全部购回,放养到乌邦寺庄园,到1983年已经繁殖到255头,为了防止其灭绝,开始向各国动物园疏散。

  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1985年提供22头,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即现在的地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1987年先后提供39头、18头,在江苏省沿海大丰市原麋鹿产地放养,并成立自然保护区。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3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3个麇鹿保护区,从北京前后迁去64头。目前我国已在许多地方建立了圈养种群和不依赖于人类的自然种群。繁衍良好,种群总数已超过3000头。

  [濒危情况] IUCN(2009):野外绝灭(EW)。《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

  [药用部位]茸、角、脂入药。

  [化学成分]杨若明比较了梅花鹿、马鹿、麋鹿茸化学成分,认为麇鹿基本成分与其缝2种鹿茸大同小异,区别点在于:麇鹿茸水分、粗蛋白含量均较其他2种鹿茸低,分别为6.74%、40.18%;而膳食纤维、粗脂肪含量均较其他两种鹿茸高,分别为29.85%、1.44%。3种鹿茸微量元素含量比较,麋鹿茸钙、钴、铜、锂、镁、镍、磷、硅、钛等含量高于其他2种鹿茸。李春旺等研究袁明,麇鹿茸中雌二醇平均含量为105.29±27.53皮克/克,梅花鹿茸中雌二醇平均含量为45.26±12.67皮克/克,梅鹿茸中雌二醇平均含量为36.81±7.55皮克/克,麋鹿茸中雌二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鹿茸的含量(LSD多重此较)。

  麋角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水解得到18种氢基酸,总量达31.8%,介于梅花鹿角和马鹿角之间;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总量高于梅花鹿角,其中赖氨酸含量为3.2%。含有23种矿物质,其中钙、钠、硫、镁、钾含量均在1克/千克以上;微量元素以铁、锌、铝较丰富,硅、锶、硼、铜、锰、铬、钡等元素次之。所含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钼、锌、铬、钴、铁、铜的含量为548微克,高于其他2种鹿角。此外,麋鹿角中胆固醇含量极低,介于马鹿角和梅花鹿角之间,其摄入量对人体无害,且微量胆固醇在人体内可转化为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维生素D等,麋鹿角具有温肾补阳的作用与其所含微量胆固醇应该有所关联。

  8.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Scater)

  [别名]青麂、蓬头麂、乌金麂、红头青麂。

  [分布]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浙江桐庐、安吉、余杭、临安、富阳、诸暨、建德、淳安、东阳、金华、开化、常山、衢州、遂昌、武义、晋云、龙泉、庆元、临海,安徽广德、宁国、泾县、青阳、贵池、石台、太平、旌德、绩溪、歙县、休宁、夥县、祁门、东至,江西怀远、婺源、玉山,福建武夷山等小范围。

  [濒危情况]IUCN(2009):易危(VU),A2cd。《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

  [药用部位]肉、茸角和骨入药。

  [化学成分]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类、甾类。骨含骨胶原、糖蛋白、肽类、脂类、大量磷酸钙及碳酸钙。

  9.菲氏麂Muntiacus feae

  [别名]黑麂子、青麂子。

  [分布] 菲氏麂分布于泰国、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我国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地区。云南金平县与屏边县。国内首次于1982—1983年,在西藏自治区的波密县和林芝县,随后在云南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也发现。

  [濒危情况]已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药用部位] 同黑麂。

  [化学成分] 同黑麂。

  10.赤 麂 Muntiacus muntjak(Zimmermann)

  [别名]红麂、黄狳、印度麂、角麂、吠鹿、黄獠、麂子。

  [分布]分布于东南、华南、西南等南部地区,主要见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

  [药用部位]肉、茸、骨入药。

  [化学成分]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类、甾类。骨含骨胶原、糖蛋白、肽类、脂类、大量磷酸钙及碳酸钙。

  11.小麂Muntiacus reevesi(Ogilby)

  [别名]黄麂、角麂、奇列、小黄?、麻?、茅?。

  [分布]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安徽、四川、重庆、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尤以福建的森林中最多,贵州、西藏也可见。

  [药用部位]肉、茸、骨入药。

  12.白唇鹿 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Przewalski

  [别名]岩鹿、白鼻鹿、扁角鹿、黄臀鹿、黄鹿、红鹿、青鹿、哈马。

  [分布]青藏高原特有种,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四川分布自南坪向南至汶川,向西经宝兴、九龙至木里一线的川西北青藏高原延伸部分,约计28个县;甘肃分布于西部肃南、肃北及祁连山东部甘南玛曲县;青海分布于祁连县以西的祁连山地区到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玉树州;在西藏可可西里仅分布于东南部沱沱河沿到乌兰乌拉山东端之间,保护区外围通天河岸、杂日尕那等地有分布。

  [濒危情况] IUCN(2009):易危(VU),A2c。《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

  [药用部位]茸、角入药。

  [药材性状]白唇鹿茸形态与马鹿茸相似,但茸长可达90厘米,表面显棱,多抽缩干瘪,侧支也较长且弯曲,毛粗呈灰色或黑灰色。

  13.坡鹿 Pucervus eldii(M Clelland)

  [别名]海南坡鹿、眉叉鹿、眉角鹿、泽鹿。

  [分布]国内仅分布于海南。曾广泛布于山区外围的丘陵台地,如琼中和平、东南部万宁三更罗等地都有分布。1950年前后山地北部的屯昌、儋州,南部的三亚、乐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目前仅局限在海南西南部的东方、白沙个别地点。国外分布于中南半岛。

  [濒危情况] IUCN(2009):濒危(EN),A2cd+3cd+4cd。CITES(2010):附录I。《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

  [药用部位]茸、角、骨入药。

  [采集加工]禁止猎捕野生坡鹿,药用人工养殖品种。余同梅花鹿。

  14.水鹿Rusa unicolor(Kerr)

  [别名]黑鹿、春鹿、山马、山牛、水牛鹿、哈黑鹿、哈那。

  [分布]遍布于我国甫部和西南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海南和台湾。

  [濒危情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药用部位]茸人药,名春茸。

  [药材性状]春茸依规格质量分为5种。

  [化学成分]本属某些种血中含有尿素、尿酸、肌酸、胆红素、葡萄糖、碱性磷酸酶、钙、磷等。鹿茸含有大量骨胶原、多种氨基酸、硫酸软骨素、肽类、脂类、钙、磷等。

  15.獐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别名]牙獐、河麂。

  [分布]国内分布于东南部,如吉林、辽宁、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安徽、广东、海南、福建、江西、上海、广西等地。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濒危情况] IUCN(2009):易危(VU),A2cd。《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药用部位]肉、骨、獐宝入药。

  [药材性状]獐宝乳白色,有滚郁奶味,重50~450克。

  [化学成分]肉含蛋白质、肽类、氢基酸、脂类、糖类、血红蛋白。骨含骨胶原、骨唾酸蛋白、硫酸软骨素、肽类、脂类、氨基酸、钙、磷、镁等二獐宝含有大量蛋白质、铜、锰、铁等,还有10多种氨基酸,免疫球蛋白含量高达28.5%,氢基酸总含量为39.6%。

  16.中国豚鹿Axis porcinus

  [别名] 芦篙鹿

  [分布] 豚鹿是一种热带小型鹿,产地主要为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中国一直到了1959年才查明国内有少量的野生生存,分布在云南西部的耿马县和西盟县。但是自然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人们对野生动物种群保护意识的淡薄,使本来对生存条件要求并不高的豚鹿在中国很快地没有了踪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不得不宣布豚鹿在中国绝迹,灭绝时间为1960年以后。

  2007年,豚鹿在云南省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重新被发现,足以证明这一珍稀动物不但没有在当地灭绝,并且还有一定规模的种群繁殖能力,只要保护得当,数量可望继续增加。

  豚鹿在国内一些大的动物园如北京动物园和上海动物园等都有饲养。

  [濒危情况]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

  [药用部位]茸、角、骨入药。

  [采集加工]禁止猎捕野生豚鹿,药用人工养殖品种。

  参考文献:

  1.宋胜利.中国的鹿科动物.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1:10.

  2.宋胜利.中国的鹿产品.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12:7-8.

  3.宋胜利.宋文辉.张凯.等.中国鹿产品应用开发历史、现状及对策.2010中国鹿业进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8-36.

  4.盛和林等著.中国鹿类动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