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业:重整旗鼓 再展雄风
河北毛皮产业无论养殖或是加工都有着久远的历史。据河北省毛皮产业协会初步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省毛皮动物(不含兔类)存栏超过3300万只,成为全国养殖第一大省。以沧州、唐山、石家庄、秦皇岛为产业养殖集群带动的养殖户遍布省内各地,从事毛皮动物养殖的农民已超过50万人;目前在我省的阳原、大营、辛集、肃宁、留史等地已经形成一批毛皮生产加工集群,并形成从养殖到硝染到加工裘皮服装服饰的产业链,加工出口企业(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有1100多家,各种高档服装远销世界各地,年交易额达2—3百亿人民币。
2007年业已过半,河北省毛皮行业继续在向产业化转变的道路上前进着。7月,一份《关于我省毛皮产业面临困境的紧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把毛皮产业在企业转型的道路上首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列了出来。
《报告》中指出:2006年5月随着枣强税案的发生,富有传统产业特色的河北部分毛皮企业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增值税票,骗取出口退税等问题相继呈现,通过税务部门对税收管理制度的大力整顿,有效地遏制了企业偷逃税款行为,取得了明显的整顿成效。
但《报告》中同时指出税收制度调整后,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于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众多企业受到强烈冲击,相应的原料进口税的制定更使企业利润难求。占国内七大毛皮市场四甲的“中国毛皮产业加工基地”大营、“中国裘皮之都”肃宁、“中国熟皮交易之城”留史、“皮革皮衣之都”辛集的毛皮产业基地经营惨淡: 毛皮大量积压,还需补缴税款、偿还银行贷款、承担未完成出口定单而带来的巨额违约索赔等。且由于税务部门停止供给收购发票,企业难以取得进项抵扣,税收成本急剧加大,肃宁、留史400多家企业除华斯集团外均已全部停产,大营550多家企业也全部停止运作,阳原100多家企业仅剩几家在维持生产。
对毛皮产业的税收政策使我省毛皮产业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危险境地。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那么河北毛皮行业就将面临生存的困境。那就意味着将有数千万只辛苦培育的狐狸、貉子、貂等毛皮动物被流放,数十万务工人员面临失业,上千家企业将要破产。到时我省毛皮产业不仅面临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多年经营的产业毁于一旦,而且大量失业人员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隐患。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省毛皮产业协会秘书长刘艺马上将《报告》呈交上级主管单位河北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并将问题的严重性向上级领导详细阐明。
省工经联随即在8月3日召开河北省毛皮产业座谈会议,会议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会议指出,在国家和省税务部门对部分税种进行调节以后,由于生产成本加大、利润降低、不公平竞争等因素导致我省毛皮市场经营惨淡,市场低迷,对地方经济发展很是不利,毛皮产业现在处于生产停滞、止步不前的尴尬境地。
省毛皮产业协会会长贺国英对毛皮行业最近生产低迷、市场疲软、发展趋缓等新问题予以分析总结,强调为避免河北省多年积累形成的特色产业毁于一旦,本行业在争取有关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强行业自律,改革创新,苦练内功,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毛皮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省工经联鲁秘书长表示,将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最大幅度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使毛皮行业尽快走出困境。
省毛皮协会秘书长刘艺在对大会进行总结时说,协会将向主管部门反映企业的要求和意愿并提出行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协调行业内部环节出现的问题,在税收增加、利润下降的紧迫形势下争取为企业搭建销售平台,努力恢复我省毛皮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秩序。
行业在发展,问题也将继续,毛皮行业向产业化转变的脚步更不会停止。历经沧桑数十载,争渡风雨数百年,河北省毛皮行业在全体业内人士的一致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才走到今天。来之不易的“江山”绝不能轻易失去。省工经联、省毛皮产业协会等组织以及很多业内人士正试图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来维系整个毛皮行业的发展。本刊衷心感谢所有关心毛皮行业的人士,也衷心希望河北毛皮行业重整旗鼓,再展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