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加工中不浸酸铬鞣的机理探讨
传统的浸酸铬鞣方法中铬鞣剂的渗透与结合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因素。鞣制pH变化范围一般在2.0—4.0之间,鞣制初始pH低,胶原羧基的离解率很低,COO—基本上被H+封闭而失去活性,这时铬鞣剂的渗透占主导地位。提碱使皮外的pH首先提高,而皮内的pH较低,pH的升高促使胶原羧基离解,同时加快铬配合物水解配聚,因而皮表面的铬鞣剂首先与皮胶原进行配位结合,阻碍了皮外铬鞣剂的进一步渗透。pH在皮内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鞣制结束时浴液的pH一般为3.8—4.0,而对于较厚的皮,皮心pH要低于这个数值,这势必影响到皮内铬配合物的水解配聚以及胶原羧基的离解,从而限制了铬配合物与皮胶原的结合。有研究已经表明:鞣制结束后革内的铬只有10%参与了交联作用,而参与铬配位的胶原羧基只有1/60。因此,传统铬鞣方法鞣制结束时,大部分铬是单点结合或未结合,这些铬在随后的水洗加工过程中易迁移至浴液而被排掉。
不浸酸铬鞣剂的鞣制过程却有别于此,脱灰软化后的皮表面的pH一般是7.5左右,对于厚皮,皮心pH还要高一些,而软化结束时,胶原纤维的等电点为5.5左右。这时胶原羧基全部是离解状态,为胶原与铬的结合创造了先决条件。如果不经浸酸而直接用普通铬鞣剂进行鞣制,铬鞣剂便会首先在皮表面大量结合,很容易造成皮表面过鞣,并且鞣剂很难渗透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