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妊娠期沙门氏菌病防控方案
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畜禽上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水貂动物性饲料或者其他蛋白饲料在贮藏、加工、饲喂的过程中污染沙门氏菌,水貂食用后都有可能造成发病。水貂感染沙门氏菌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炎、败血症以及其他组织的局部炎症,在妊娠期还会造成母貂流产,从而影响养殖场的生产成绩。本文对沙门氏菌的病原特性、水貂上的流行情况以及综合防控措施进行梳理,以期对水貂养殖场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有所帮助。
1 沙门氏菌病原特性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无荚膜和芽孢,散在分布,为需氧、间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形成肉眼清晰可见的无色半透明的圆形菌落,菌落中等大小、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微隆起。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可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动物感染的结局与致病菌的血清型、宿主类型和宿主的免疫状态相关。沙门氏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土壤中可以存活过冬。沙门氏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min即可被杀灭。对于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剂及其浓度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2 水貂沙门氏菌病流行情况
沙门氏菌感染水貂不分季节、年龄和品种,容易在动物之间直接或者间接传播。饲料和饮水污染是水貂感染的主要途径,尤其是禽类产品生喂具有一定的风险,如鸡雏、鸡架、鸡腺胃、鸡肝、鸡肠子等。国内外曾对不同样本的水貂病料进行检测,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在0.6%-13.85%之间。
不同日龄的水貂感染沙门氏菌的临床表现不同,但主要的临床表现皆为厌食、呕吐、
腹泻、脱水、四肢绵软、行动迟缓等。幼兽抵抗力差,病程较成年兽短。妊娠母兽可表现出采食、精神、粪便、体温等无异常,但会出现空怀、死胎、流产。部分子宫有炎症的出现少食、不食的情况。脾脏肿大、发黑是该病典型的病理变化。
3 妊娠期沙门氏菌病防控建议
水貂妊娠期感染沙门氏菌导致流产很主要的病因是饲料中沙门氏菌超标,并且近年来对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情况和耐药程度逐年递增,妊娠期水貂用药又有所限制。因此该病的防控应从饲料原料的选择、储运、加工和饲喂等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饲料原料,不论何种蛋白饲料,都应以无传染病的动物为原料。病死或腐烂变质的畜禽、鱼类及其下脚料不能作为饲料原料。其次要对饲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通过热处理可有效地从饲料中去除沙门氏菌,水貂在妊娠期可以将动物性饲料进行熟制,以此降低发病风险。如果水貂养殖场群体过大或者不具备熟制饲料的条件,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各种有机酸,降低饲料pH从而抑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生长。第三,水貂妊娠期正值春季,气温条件有利于沙门氏菌的繁殖,因此要重视饲料加工间的消毒,每日清除饲料粉碎机、搅拌机、传送机等上的饲料残渣,每周对饲料加工间进行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