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驴业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刍议

   中国驴业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刍议

  芒 来,赵一萍,李蓓,白东义

  (内蒙古农业大学蒙古马遗传资源保护及马产业工程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8)

  我国有近4000年的养驴历史,是世界上养驴最早和驴存栏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养驴开始于新疆南部,渐次东移,经甘肃、陕西逐渐发展至全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驴产业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其功能与作用也逐步转变,由役用依次向肉用、药用、乳用、保健及生物制品开发等多用途的“活体经济”的转变,并成为现代驴业发展新的产业特点。驴业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日益彰显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和良好的经济潜力,特别是带动偏远农牧区牧民增收的重点优势产业。

  一、中国驴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近年来,中国驴产业正从传统役用、运输功能逐渐向乳用、肉用和皮用精深产品加工等现代驴产业发展方向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1、中国丰富的驴种资源为我国驴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我国存栏582.61万头,占世界驴存栏量数的13.38%。从1984年到2014年,驴存栏量下降41.52%。据全国第二次畜禽资源调查,我国现有毛驴品种24个,其中关中驴、德州驴、广灵驴、泌阳驴和新疆驴5个品种2011年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驴产业是民生产业。我国驴品种主要分布在辽宁、甘肃、内蒙古、新疆、河北、云南、吉林、山西等地,其中,内蒙古、辽宁、甘肃和新疆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68.14%,且多集中于 “老少边穷”地区。在这些地区驴仍然是生产力兼劳动力的作用。役用、肉用、药用和乳用等民生用途仍是推动驴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中国悠久的养驴历史为我国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历史文化环境。中国养驴主要产区驴是当地各族农牧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的重要工具,在乡间、田野、集市处处都能看到驴忙碌的身影,驴在方便了农牧民生态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以新疆为例,南疆四地州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驴,一户增加一头驴,就可增加近百万头,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发展养驴大户,进行科学养驴,带动千家万户养驴,空间大,后劲足。把驴产业发展作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和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势在必行,为发展中国驴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中国市场需求为我国驴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驴奶是近几年新开发的新型特种产品,驴奶的营养成分与人奶极为类似,乳糖含量与人奶几乎相同。特别是对婴幼儿和老年体质虚弱者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非常有益,是滋补人体健康之佳品之一,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虽然驴奶产品开发较晚,但是由于受其对人体特殊营养保健作用的功能影响以及人们对其高品质营养价值认同感的快速增强,市场供需矛盾日趋加大,供应紧张局面短时间难以改变,市场空间较大。

  驴肉是“三高三低”食品:高蛋白、高必须氨基酸、高不饱和脂肪酸、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能达到减肥和强身健体的功效,是理想的肉类食品;驴肉正在成为人们消费的新时尚,驴火烧、驴肉包子和驴肉火锅消费人群逐年增加,驴肉供应紧张,驴肉市场潜力很大。目前国内驴肉加工粗放,仅驴肉分割一项,就能增加20%的附加值。

  驴皮是我国中医药宝典阿胶的必须原材料,具有美容和补气血的功效。近年来,由于消费能力持续增强,阿胶类产品消费量大增,而阿胶原材料驴皮资源紧张,据最新市场报道,一张驴皮的价格在2600-2800元,目前国内仅能满足驴皮需求量的62%,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大量驴皮。由于原材料供应紧缺,山东东阿阿胶公司目前产量只有设计生产能力的66%,原料缺口很大。

  驴汤具有降血脂、软化血管的功能,驴肝、驴鞭、驴肺等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此外,人们还发现孕驴尿和孕驴血清也具有开发利用和研究价值。随着人们对驴产品上述功效的重新认识以及对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未来对驴产品的需求能力和消费水平将越来越增大。

  4、驴产品加工企业的筹建为驴业发展构筑了有力保障。随着养驴业的升温,驴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其中以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一大批驴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迅速。阿胶的主要原料是驴皮,仅东阿阿胶一家公司每年就需要百万张以上驴皮,因市场缺口巨大,有三分之一的驴皮都需从国外(埃及、秘鲁、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和巴西等)进口。不仅如此,国内其他的阿胶生产厂家福胶集团、同仁堂、太极集团等企业也面临着驴皮原料紧缺的问题。同时,驴肉消费不再局限于民间小吃,商场超市甚至大城市的高端酒店对驴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具备一定规模的驴肉加工企业有南京雨润集团、山东驰中集团、山西世龙和高唐潘家等。新疆玉昆仑天然食品工程有限公司和花麒乳业等驴奶产品加工企业的注入加快了驴业向“循环经济”开发的步伐。另外,这些驴产品加工企业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驴良种养殖基地,形成了集良种驴育种、改良、养殖、肉乳品加工、阿胶生产于一体的较完善的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养驴专业合作社也陆续成立,为社员提供驴养殖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近十年多来,国内外科研单位和高校参加联合各地相关行业部门、驴产品加工企业和养殖基地、养驴专业合作社和养殖户探索了“科研+企业+基地+协会(合作社)+农牧户”的驴产业发展模式已初步成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不断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为我国驴产业发展创造了增长空间。目前,我国驴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驴肉、驴奶生产正积极向深度开发、精深加工利用发展。驴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和“调结构,促增长”、“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另外,我国拥有的技术团队为驴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如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扬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和新疆畜牧科学院、中国农科学院、山东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玉昆仑天然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沁阳市驴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等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国外一些相关大学组成的全国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专家委员会的技术团队。同时为基层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驴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这些技术力量确保了中国驴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驴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1、中国驴业养殖方式和饲养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农牧民一直有养驴的传统和经验,但主要还是靠天养驴和粗放饲养。目前我国养驴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都较低,散养仍然是主要模式。这种养殖方式也决定了现阶段我国还无法大面积推广标准化养驴。驴的繁殖效率低、繁育速度慢、见效周期长,这些反面已制约了中国驴业的快速发展。此外,长期以来养驴业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受重视程度不够,资助项目少,从事驴业研究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驴业发展中科技含量不高,饲养管理粗放,饲养方法落后,导致驴整体生产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营养不均衡、饲料报酬低、增重慢、繁殖力不高、出栏率和出肉率低等。

  2、中国驴业地域发展不均,市场有待规范。我国养驴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边远山区、丘陵地带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但驴肉消费却主要在京津冀、河北、山东、河南等东部地区以及南方的大中城市。大多数养驴的地区交通不便,而消费的地区养驴少甚至不养驴,造成驴及其产品运输、销售和交易不畅,饲养和消费上呈现西驴东运、北驴南运的特点。此外,我国活驴交易市场少,屠宰加工企业规模小,私屠乱宰是普遍现象。设备简陋、技术含量低、卫生得不到保障使驴肉市场无序化,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并且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风险。

  3、中国驴数量急剧下降。毛驴现存量600万头,近30年来毛驴存栏量减少了近一半,据农业部畜牧业司2014年的统计,目前还在以每年约30万头的数量递减。如再不积极采取相关保护措施,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毛驴面临濒危境况绝非危言耸听。2015年1月30日,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秦玉峰总裁在山东“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将草畜范围由牛羊等扩大至毛驴的议案》,为毛驴争取与牛羊同等的待遇。他指出我国毛驴已濒临灭绝,应将毛驴像牛羊一样享有大型家畜扶持政策,纳入草畜平衡范围,该议案的提出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1、目标任务。驴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高的产业之一。是实现农牧业增效、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完成“精准扶贫”任务,保障“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与稳定的迫切要求。应促进驴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标准化,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生态循环型转变,增强驴业的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提高从事驴业者综合素质,加速推进驴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建立驴种资源开发体系。我国驴遗传资源丰富,着力进行品种选育与登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根据利用方向分类管理。针对市场需求和品种资源现状,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管理措施,加快选育、培育或引进优良驴品种,如奶驴品种、肉用品种或乳肉兼用品种,观赏品种等。二是建立驴产业链标准生产体系。借鉴国家标准和GMP、GAP、HACCP、ISO等国际通行标准,高起点制定、修订或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等。三是建立产品市场化培育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专业集约化养殖场区为基础,以多形式活驴贸易、产品营销为目标,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手段的产品市场化培育体系,努力提升全产业链声誉、质量和效益。争取孵化、打造阿胶、驴肉、驴奶、餐饮及生物制品等国家、省区级驰名商标和品牌。四是建立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推动活体经济、循环经济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驴产业附加值。以驴产业专家委员会及其依托单位为基础,建立驴遗传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养、健康与疾病防控、产品开发与加工、文化与品牌营销5个创新团队,打造国家、省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

  2、发展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战略。针对驴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以全国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驴专家委员会成员为主体,组织力量,整合资源,分工负责,系统分析,研究制定我国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农业部茶叶技术体系内。在品种选育、产业布局、品牌培育、基地建设、养殖模式、市场推广、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产品质量安全等环节,确定不同层次发展目标。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急缓有度,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特色优势驴资源,明确驴产业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二是弘扬驴文化,形成“以驴为业”氛围。无论从驴生物学特性、功能作用还是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驴的“勤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个性都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价值元素。发展驴产业不仅需要我们探索驴“全身是宝”的开发价值,更应该正确驴认识驴的生物特征、个性文化,大力弘扬驴文化,为驴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立足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驴产业发展的出路在活体经济,活体经济的突破口在科技创新。从事驴业的各个部门共同承担产业技术研发创新重大项目,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构建联盟技术研发、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的平台及机制,重点解决选育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控、乳品开发、生物制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五个方面技术研究与开发,解决驴产业发展中系列技术问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新的驴业增长点。四是争取支持,保障驴业健康发展。驴产业是民生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凝聚共识,聚集力量,同舟共济,共同推进,加快驴业在新常态下有序发展。据2016年国家农业补贴就包含了畜牧良种、“粮改饲”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支持政策。目前还没有在国家、省区政策层面见到驴的身影,这与驴产业地位还不相称。建议国家和部分养驴省区将驴产业纳入农业、科技、教育、食品药品等部门支持范围,在基地建设、养驴合作社、繁殖种驴及“精准扶贫”、“互联网+”、科技计划等方面给予驴与牛羊猪鸡等畜禽平等待遇。希望国家将马驴驼驴产业列入“十三五”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范围并尽快启动,汇集力量,争取支持,推动“小毛驴形成大产业”,保障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联系电话:13848712222(芒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色养殖产业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